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大世界B刊》 > 2010年第1期
编号:11876015
品庐山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月1日 《养生大世界》 2010年第1期
     许多人上了庐山,又有许多人下了庐山。人们想把从庐山感受到的竭力表达出来,于是有了卷帙浩繁的诗文画作。人们想说清庐山,却只留下谜一样的传说。

    幽深的禅意

    以云雾著称的庐山,神奇瑰丽,而这绚丽的自然中又交织了宗教的梵音、文化的吟咏和以政治风云为主题的历史悲喜剧。于是,这座神奇的山似乎也如云烟雾霭一般。大象无形,想要描摹庐山的颜色和形态是极其困难的,而苏轼的高明就在于弃其形取其神,仿佛什么也没说,却又什么都说得淋漓尽致了。素淡直白的诗句,如刺穿庐山云雾的那道阳光,道出了一个浅显朴素的哲理——当局者迷。观山如此,体察世事、人生莫不如此。

    最让人心领神会的,还得数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写作此诗时,是苏轼在黄州当了四年团练副使后,调往汝州的赴任途中。遭厄运的东坡先生似乎看见了命运正慢慢向他展露笑脸,可我们从诗中读不到丝毫“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释然,反而会被他带入一种清醒与迷茫、豁然与痛苦交织的辩证中。其实无人能置身局外,因为观山就得进山,进山就逃不脱“身在此山”的命运,所以注定无法摆脱“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困窘。

    朋友戏谑说:“苏轼若生在现代,就可租上一架直升机,跳出庐山来俯瞰。”我断言:“倘若如此,高空之上的苏轼,同样无法识得庐山真面目,因为他的灵魂仍在山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86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