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大世界B刊》 > 2014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144117
鲁迅的饮食习惯和待客之道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1日 《养生大世界》2014年第1期
     老三样与饭局菜的反差

    鲁迅籍贯绍兴,系南方人,但他却喜欢吃北方饭,吃油炸的东西,吃硬的东西。尽管他的胃不好,每饭后必吃脾自美胃药丸一两粒以助消化,但他还是乐此不疲。

    鲁迅平时自家吃的菜是“老三样”,一碗素炒豌豆苗,一碗笋炒咸菜,一碗黄花鱼。这样的菜是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常菜。如来了客人,那鲁家的饭局还算丰盛的,“菜食很丰富,鱼、肉……都是用大碗装着,起码四、五碗,多则七、八碗。”尽管鲁家有两个年老的女佣,但女主人许广平还是亲自下厨房,可见对客人的尊重。

    鲁迅当年在上海的身份是自由撰稿人,平均每月收入723.87圆(约合今人民币2万多元)可算中产阶级水准。自己饮食的简单,招待友人菜食的丰盛,也反映出了鲁迅的自律与大气。

    茶烟酒的食相

    鲁迅喜欢喝茶,曹聚仁先生在《鲁迅评传》中也说:“鲁迅爱喝清茶,他所爱的不是带花的香片,而是青涩的龙井茶。”

    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上海,喝咖啡是很流行的,西装革履,一杯清咖,似乎摩登而时尚。然而一袭长衫布袍、一杯清茶的鲁迅,还是恪守着自己的日常喜好。

    每一个和他熟悉的人都知道工作越忙,烟也抽得越多,每天总在五十支左右。有一时期,他病了,医生警告他:多抽烟,服药也是没有用的。他却还是吸烟不停。”曹聚仁的叙说颇客观。鲁迅的烟瘾的确很大,在他生前的一些照片中,在后来的不少图画中,都展示了这一点。但给我印象最深、也最经典的是鲁迅与“一八艺社”几位青年版画家座谈时抽烟的那张照片:鲁迅右手拿着香烟,左手支撑着右手,他微抬着头,似在望着前方,又似作深思状,一抹浓浓的标志性的八字胡翘起,使他清癯的面容更加显得棱角分明,刚毅而从容,用现在的话讲是“酷”得很。然而鲁迅的抽烟也像吃菜那样是己俭客优的。他常备有绿听子的烟,四五角一听,大都是“黑猫牌”廉价品,他自己抽。白听子是“前门牌”,平时放在书桌的抽屉里,来了客人作招待之用,客人走了就又放回。“而绿听子的永远放在书桌上,是鲁迅先生随时吸着的。”先生的烟瘾,“对于他的肺病当然是影响极大的。”

    “醉眼朦胧上酒楼,彷徨呐喊两悠悠。”这是1933年鲁迅与好友郁达夫在对饮后,郁达夫给鲁迅的赠诗。作为绍兴人的鲁迅,喜喝花雕是很自然的,这既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乡梓之情。萧红也写到了鲁迅的吃酒:“鲁迅先生喜欢吃一点酒,但是不多吃,吃半小碗或一碗。鲁迅先生吃的是中国酒,多半是花雕。”鲁迅喝酒是颇有节制的,吃那香醇温和的花雕酒仅“半碗或一碗”。因为他从小看到自己的父亲喝酒太多,令家境拮据的母亲很为难。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曾说过:“我的父亲是很能喝酒的。”(《谈酒》)曹聚仁也曾回忆道:“他的父亲是个酒鬼,喝醉了时常发酒疯骂人,这一印象给他很深刻,他因此就自己节制自己,不让酒来使他糊涂了。”又说:“大概他情绪不好时,也就喝点酒来浇愁的(他是性子刚的人,在这些小节目上,最能反映他的性格了)。”当然,在鲁迅的笔下,还有那个穷酸且迂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念叨的“多乎哉,不多也。”

    鲁迅对零食的喜好

    喜吃零食,是海派人文的一种生活时尚,三十年代的上海零食融汇中外,集萃南北,更是舌尖上的一道风景。从奶油五香豆、烤扁橄榄、白糖杨梅、香草香瓜子到奶油话梅、玫瑰西瓜子、白糖山楂、白糖莲心等。还有当时不少出名的食品店都有自己的看家产品,如老大房的麻酥糖、采芝斋的松仁粽子糖、元利的猪油花生糖、冠生园的陈皮梅、牛肉干、三阳的豆酥糖、寸金糖等,可谓是风味独具,至今使那些怀旧的老上海回味无穷。

    鲁迅平时也喜欢吃零食糖果,曹聚仁就很有趣地写道:“他有一回对我说:‘我们都是马二先生,吴敬梓写马二先生那么馋,吴敬梓自己一定很馋的。’”鲁迅与吴敬梓是心有灵犀的,他自己对于零食就的确有些馋,有时还有些贪嘴,如在他的《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中就相当生动地写道:“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又吃了一大半。”

    鲁迅招待客人常用的零食是向日葵子,也就是香瓜子。萧红在文中曾说:“还有向日葵子差不多每来客人必不可少。鲁迅先生一边抽着烟,一边剥着瓜子吃,吃完了一碟,鲁迅先生必请许先生再拿一碟来。”可见鲁迅吃瓜子也是上瘾的。他曾专门写过一篇《零食》的杂文,“上海的居民,原就喜欢吃零食。假使留心一听,则屋外叫卖零食者,总是‘实繁有徒。’桂花白糖伦敦糕,猪油白糖莲心粥,虾肉馄饨面,芝麻香蕉,南洋芒果,西路(暹罗)蜜橘,瓜子大王,还有蜜饯、橄榄,等等。”(见《花边文学》)为此,他认为:“上海的居民,和零食是死也拆不开的。”先生对于零食还有自己的理念:“那功效,据说,是在消闲之中,得养生之益,而且味道好。”(《零食》)

    先生病了,是“什么也吃不落了。”人们随着萧红细腻的笔触,看到了这样一幕场景:“许先生每餐亲手端到楼上去,那黑油漆的方木盘中摆着三四样小菜,每样都用小吃碟盛着,那小吃碟直径不过二寸,一碟豌豆苗或菠菜或苋菜,把黄花鱼或鸡之类也放在小碟里端上楼去。若是鸡,那鸡也是全鸡身上最好的一块地方拣下来的肉。”木盘有时就放在鲁迅那张小小的简陋的书桌上,只见饭菜的热气在一丝丝地退去,鲁迅挺勉强地吃一两口,“但有时竟然原样一动也没有动又端下来了。”读到这样的文字难免有些忧伤,有些悲凉,有些牵挂。一个人生命的隐退,似乎也是从舌尖上开始的。通过解读舌尖上的鲁迅,我们穿越了时空,走近了这位曾经生活在虹口大陆新村的上海居民,有如隔壁邻居家的大周先生。 (王琪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