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大世界B刊》 > 2014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3144146
孔夫子在台北(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1日 《养生大世界》2014年第1期
     孔子一夜没睡好。打开收音机,想听听音乐,转来转去,除了偶然有个周率还播点“尽善也,又尽美矣”的音乐,近乎舜之韶乐以外,偶尔听到一点武乐,虽然尽美,却未尽善,也足以使他留恋。可惜大多数的时段,都在播放郑卫之音。想找点灵感,自己作首新曲,教教学生,却越听越觉茫然。想到“点儿”弹吉他,本来也是从他教的瑟演变出来的。乐器的本身都是好的,只看你弹什么音乐。怎么大家说曾点弹吉他,就是太保?无非是所弹曲子的问题罢了。现在的音乐家也都太好高骛远,动不动就要做个印象派,写个无调性,也难怪学生们要去弹热门音乐。曾点还算是好的哩!师承孔子,学的是雅乐,弹起吉他来,像弹古筝似的。

    可是这又有什么用?他出不了国,又进不了音乐系,拿不了大学文凭,找工作也没人要,也真是个问题。

    孔子想了一夜,也听了一夜的广播节目。天亮之后,听了一段新闻,他也就闻“乐”起舞,起来活动筋骨了。

    孔夫人被他辗转反侧地吵了一夜,也是没睡好。起来以后,一语不发地给他泡了一杯茶,把书桌给他擦好放正,免得这位老先生又闹“席不正不坐”的别扭脾气。哪知,今天孔子倒没挑剔夫人,他心里恍恍惚惚的,只是觉得自己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如今却碰到这么个升学率的问题,使自己的教育方针受到了可怕的考验。“唉!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学生们升学率不好,难道是我教学不力吗?“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偿无诲焉!”

    怎么不力呢?要说我的教学原则,也不比美国杜威他们差啊!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他们想的不是也和我大同小异吗?“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学校订公民课,音乐美术课,不就是为了这个吗?

    孔子一面喝茶,一面喃喃自语,眼睛看着报纸上那些“保证升学”的补习班,“严管勤教”专攻考题的补习班,和由恶补专家领衔招生的补习班,那些铅字都化成了黑压压的莘莘学子,一个个埋头苦写,没有一个人敢说他们想唱歌,想郊游。如果有人敢举手问老师,什么叫仁,什么叫义,什么叫“文,行,忠,信”,老师会叫他回去背基本教材,然后背参考书,再背昨天发的“考古题”,用不着问。孔子有点后悔让门人写了那部《论语》,害得后世的孩子们常常为注解考错了一个不相干的字而升不了学。

    正想着,忽然听说有人送礼来了。

    “送什么礼呀?”孔子疑惑地问着夫人。

    “唉,你真的忘啦?你该过生日啦!”

    自从改了阳历,孔夫子老是不记得自己的生日。正想翻翻抽屉里的黄历,对照一下,看今天是几月初几,夫人已经把大大小小,包装精美的礼盒端上来了。多半是弟子们送的,这年头,大家都很忙,礼物送得虽然丰厚,却都是交给司机开车送来,顶多在卡片上附一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也有在海外留学的,在信封里附个卡式录音带,唱的是“生日快乐歌”。

    孔子请夫人把礼盒原封不动地都放在壁橱里,感慨地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这些小子一定又是忙赚钱忙错了头,来个礼到人不到。这算什么礼?这是赏赐罢了!”

    正在发牢骚,一抬头,只见玄关那儿有几个碧眼金发的年轻人,垂手侍立。

    孔子觉得奇怪。问道:“几位不远千里而来,是找我的吗?”

    其中一位洋客恭谨地回答说:“晚辈正是来给您拜寿。”一面说,一面躬身下拜,要行大礼。

    孔子觉得一惊:怎么?这些洋客怎么把华夏语说得这般字正腔圆?连本国学生都分不清的音韵,怎么他们都说得这么标准呢?一面想,一面起身回礼,延请他们入座。他们脱鞋,上了榻榻米,再拜入座,执礼甚恭。顺序递上名帖,一个个自我介绍,说:“我们是来自欧洲和美国,因为久慕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特别负笈来学。现在我们有了语言基础,恳请夫子收我们为门徒。”

    孔子沉吟片刻,说:“你们要跟我学什么呢?难道没听说,我这里因为升学率太差,门徒都散去了吗?”

    洋学生展颜一笑,说:“我们岂是来升学的呢?夫子大概有所不知,我们在敝国都已大学毕业,只为看出敝国的工商虽然发达,论起礼义和为人之道,可差得太远。所以千里迢迢,来到贵国,只望学一些诗书礼易的学问,和孝悌忠信的为人之道。不瞒您说,我们去年就曾在黎明四点多钟,冒着秋雨,走路赶到您的寿堂去参加大典。不但是为给您拜寿,而且也是要亲眼看到八佾舞于庭的周礼,听听雅乐,学学应对进退的规矩。敝国的小子‘狂简’,打起字来,虽也斐然成章,但不知所以裁之,这叫志大才疏,多半是由于教化不够,心浮气躁,一味追求新奇,不懂得‘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至理。科学虽然发达,人际关系却处不好,所以大家都很痛苦。”

    孔子对着这几个碧眼金发的洋学生看了又看,说道:“以前我的教育方法,是让学生们先学诗经,一面研习《礼仪》,然后才进一步教他们修齐治平的大道理,找出他们各人的性向,因材施教。现在你们来自外国,在日常生活里,未受过我们文化的薰陶,我得先听听你们的志向。”

    洋学生彼此看了看,说:“听说您的学生曾子撰过一本《孝经》。开宗明义是,夫孝,德之本也。我们想要把它学回去致用,让敝邦弟子也能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才去学文。又听您说过,‘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的话。想知道,怎么能够无讼。一个社会,怎能不与讼而得到公理呢?还有,我们近年来的音乐,除了专讲男欢女爱的郑卫之音以外,其它的音乐也太多卑鄙杀伐之声而不能致中和。很想学学您所说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韶乐。”

    “还听说,中国的民间艺术里,都有忠孝节义的为人道理,不像我们西方的文艺作品,连神仙都彼此杀来杀去,没有伦常观念。现在更是大家都只提倡‘好色’,说这是新潮,而不提倡‘好德’,说这是迂腐。在我们那样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很不安全,所以想到贵国来学学修身齐家之道。”

    孔子听着,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问这些学生说:“你们是外国人,怎么居然懂得这么多呢?”

    洋学生一面谦称不敢,一面把堆在玄关的书,一叠一叠地捧了上来给夫子过目。

    夫子一看,真是洋洋大观。他们把所有旧书摊上没人要的中国典籍,章回说部,鼓儿词,都搜集来了。

    其中一个学生红着脸说:“我们只存了两年的学费,买不起新书,只好天天跑旧书摊。我们的时间有限,不敢浪费,所以平常一天到晚,除了睡觉,都在看书,只有星期周末,去弹琴唱歌和游泳。”

    孔子叹道:“唉,你们倒真是合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为士之道了。这样吧!正好我的学生一个个都转到保升学的补习班去了,我们就从今天开始上课吧!我的宗旨一向是‘有教无类’,不论你们是哪国的人,都一视同仁。”

    于是,孔子的杏坛上,不再有忙着拼联考的华夏学子,而进进出出的都是些抱着“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决心,远道而来的洋学生。

    不过,最近听说,又开始有些中国学生在孔子门外探头探脑,彼此传说,现在洋人都在向孔子学诗学礼了,说不定这正是“诗礼”将要“流行”的先兆。又天天在门外听见洋学生弹古筝,唱古诗,心中有点惶惶然,恐怕将来恢复留考的时候,会加上这一门。其中有个学生脑筋动得快的,跑到水源地,找到正在游泳的曾点,说当年孔子曾经称赞他的生活态度,一定可以在孔子面前说得上话,拜托曾点有空向孔子说个人情,允许他第一个回到班上来补习诗礼,死背几首音乐歌谱的考古题,以后留考的时候,就可以抢先过关了。 (罗兰)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