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大世界B刊》 > 2014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636899
“居家养老”模式当中医疗护理的难点及建议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1月1日 养生大世界2014年第11期
     【相关背景】据数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9%,按照联合国传统标准,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此带来的“老有所养”问题不容小觑。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正式对外公布,提出“要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

    在此背景下,2014年9月25日,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会议并讲话,委员们就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模式建设群策群力、建言献策,会议为解决这一重大民生问题提供了良好思路。

    以下是本刊主编、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武装警察部队后勤部副部长兼总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静晨在本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的发言。

    老龄化总是与老年病相伴而行,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因此目前我国养老的普遍情况是,居家养老仍是中国的主要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然而现行情况下,居家养老的顺畅执行困难重重,其中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医疗护理,现将主要问题梳理如下:

    一是慢性疾病高发,医护供需失衡。

    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心理状况及生活自理能力等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慢性病居多,治疗周期长,反复性强,需要接受长期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因此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同时,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医疗服务起步较晚,服务范围有限,从而出现社区居家养老的医疗护理需求远大于供给。

    二是心理隐患增多,防控难度增大。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全球性医学研究报告》指出,老年人是中国两大自杀高峰人群之一。中国农村孤独居住老人,已接近四成,很多“空巢老人”缺乏基本的精神慰藉和心理救助,焦虑、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蔓延。这些老人心理疾患隐匿高发、稍遇刺激便情转激变、大起大落。目前我国心理医生不足、基层心理医生严重匮乏,老年心理疾患早期防控与治疗面临很大考验。

    三是对社区信任度不高,大医院就诊住院困难。

    有调查发现,70%以上的老年人对卫生服务信任度不高,并且不愿意接受社区服务。同时,医保管理部门为了节省医疗资源,过于强调费用控制、药占比例等管理指标,不利于医院多接诊、多收容老年病人。由于老年人行动不便、患病严重,常常会影响到同病室病人休养,也给医护人员带来繁重的工作量。尤其是一些危重老年病人长期住院压床,死亡风险增大等原因,往往陷入“不受欢迎”的尴尬局面。鉴于以上问题,特建议:

    一是医养结合、储能发展。

    首先是现有结构优化。建议现有三甲医院增设“老年病区”科室,选择部分二级医院改造“老年医院”,社区建立家庭医生或全科医生诊疗制度,并通过构建养老医疗联合体,促进大医院资源向社区辐射带动、捆绑式发展。第二是人才培养储能。应鼓励各医护院校建立全科和老年医学专业,并对毕业后工作分配、职称评定等环节给予一定支持。第三是希望政府尽快完善涉老立法,用法律的形式把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服务的各主体内容固化下来,形成有效的运行与监督机制,促进居家养老医疗规范、有序展开。

    二是覆盖基本、重点关注。

    针对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大病、重病的特点,在医疗收费项目和内容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制定出台有利于调动和保护为老年病人服务的一些特殊规定与办法。要逐步将社区老年卫生服务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畴,保证老年人得到就近、及时、便捷、价廉、质优的医疗保险服务。在广覆盖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特殊人群,比如失独家庭、空巢老人;重点关注特殊疾病,如针对心理疾患等新发老年疾病的诊疗护理技术、监管康复模式等,展开重点科技攻关和试点研究。

    三是信息引领、科技保障。

    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和可穿戴装备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投入系统资金,建设在线健康数据传输、多方会诊、转诊预约、电子病历共享等健康医疗信息系统,引导建立健全“社区卫生站—二级医院—三甲医院”的多层级居家养老健康诊疗模式。通过构建老人医疗护理一体化信息平台,将常规的老年病、慢性病医护压力分散到社区卫生站和二级医院,将特殊病例和危重病例由大医院集中诊疗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