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大世界B刊》 > 2016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941401
“过劳死”不仅关乎当下还有……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1月1日 《养生大世界》2016年第11期
“过劳死”不仅关乎当下还有……
“过劳死”不仅关乎当下还有……
“过劳死”不仅关乎当下还有……
“过劳死”不仅关乎当下还有……

     痛心!当下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竞争压力急骤增加,不少中青年人才被透支使用,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身体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大国。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多达55万,也就是说每天至少有1000多人猝死。2016年10月6日凌晨,春雨掌上医生移动客户端创始人、中国医疗O2O的先行者张锐突发心梗离世,年仅44岁。70后张锐的突然离世并不是个例,之前我们也读到过许多类似新闻,40多岁的公司高层突发心梗去世、30多岁的IT副总心梗不治身亡……

    无奈身体被“掏空”

    “过劳死”频发,许多旁观者不光为不幸去世的张锐惋惜,还可能联想到自己,进而产生自怜、无奈、唏嘘。工作繁重,疲于应酬,加班熬夜,疲惫失眠,让很多青年人“薪有余而力不足”;而一些收入偏低者,不仅想着“熬出头”、“搏上位”,更害怕失去已获得的一切,“遍识愁滋味”式的感叹成了透支健康的号角。在一系列现实与心理压力作用下,工作紧张、心理焦虑是许多人的常态,伴随而来的是身体“亚健康”,不少疾病的发病都呈现年轻化趋势。从长远角度来看,其实绝大部分人都面临不得不处于那样一种“潜在危险”的困境之中。

    人生不仅只有工作还有诗和远方

    其实,“过劳死”现象与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加班加点是与“爱岗敬业”联系在一起的。在一些媒体的宣传中,这样的“奉献者”、“走在时间前面的人”不乏其例。一些人更在“任劳任怨”、“勤劳致富”等传统观念影响下,因竞争而忽视身体的隐疾,更成为一种不自知的常态。一些企业甚至以“加班文化”为企业文化,很难说这样的文化之下不会造成更多的“过劳死”案例。

    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我们每个人离“过劳死”可能都只有一步之遥。但愿一次又一次的过劳死事件能够给人们敲响警钟,它牵扯着国民健康的制度保障,也折射了一个国家对公众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的关注。人生不仅只有工作,还有诗和远方,但诗和远方仅靠一己之力恐难真正的实现。希望相关职能部门能从文化层面反思“过劳死”的现象,以人为本,从敬畏和尊重生命的角度出发,倡导文明的工作生活方式,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各项权利,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我们也需提醒创业者、奋斗者们,在拼搏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身体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拥有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努力奋斗。

    如何远离“过劳死”

    对于防治心血管病,武警总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蒲朝煜在这里给了大家一些生活上的建议:中年人群是“过劳死”的主力军,冠心病又是其中最严重的致死疾病,所以防治冠心病就成为预防“过劳死”的医学重点和核心。

    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律,劳逸结合,性格开朗;要控制体重,保持一定量的体育活动,最好每天坚持40分钟的步行或其他体能锻炼;要合理的膳食搭配,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供应身体所需能量需保持合理的比例,按百分比计算大致为70:15:15;要有足够时间和质量的睡眠;要有良好的心态,对自己的目前状态应有较好的满意度,即便生活艰辛,也要保持心情愉悦;拒绝长期疲劳工作,不要以健康为代价换取“成功”和“回报”;要培养至少一种个人爱好,充实业余生活,享受慢生活,如摄影、爬山、旅游、书画、茶艺等。

    总之,劳逸结合、不疲劳工作、保障足够的睡眠,主动释放生活和心理压力,是每个人都应该坚持的生活态度。(编辑/张砚梁 校对/高雅) (方山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