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大世界B刊》 > 20205
编号:13482672
养生之道溯源及解析
http://www.100md.com 2020年5月1日 《养生大世界》 20205
     常言道:“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西医重治,中医贵养。”此说法之正确与否,另当别论,但却折射出中医与西医乃两大体系,其认识不同,理论相异,医术殊别。

    中醫所主张的“养”,即“养生”是也。万物苍生,各有寿限,由盛而衰,由衰而亡,无一可免。此乃自然之法则,人类亦不例外。尽管如此,挑战生命之极限,最大限度地延长寿命,乃是世人的共同祈愿。

    “养生之道”,亦称之为“延年益寿之术”,抑或称之为“不老不死之法”。而在其历久弥新的“术”与“法”之中,则蕴藏了人体生命之奥秘。古今中外,汉医西医,对此之探索,从未间断。

    中国古人认为:健康长寿之秘诀,在于谙养生之道,合自然之法,固体内之元气,顺四时之变化,节阴阳而调刚柔,通经脉以调气血,持清心而抑利欲,辟邪气而护其身;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1 中医之所以主张“治末病”,其关键在于:防患未然,即治病莫如防病,防病重在养生,惟养生方能体健而益寿。

    如何做到防病于未然?古人运用哲学辨证思维加以诠释: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和于阴阳,调于四时,“节气之应,养生之道也。”2古人所主张的“节气之应,养生之道”,就是告诉人们要践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理。

    何之谓道?早在公元前,老子就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3所谓“恍惚窈冥”即“混沌”,亦指宇宙浑然一体,处于尚未分离之状态。列子将此称之为“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混沌。”4处于混沌之中的“象、物、精”循规律而运转,由此繁衍出万物。老子将其过程抽象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充气为合。”5所谓“道生一”的“一”,就是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与本体,亦指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之气,即“元气”。古籍《论衡》记载有“元气未分,浑沌为一。万物之生,皆禀元气。”《白虎通义·天地》解释说“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同时,“道生一”的“一”又称“太一”或“太极”。太一分为两仪,即天与地,阴与阳。其运行化生五行,即水、木、金、火、土。五行对立统一,相生相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从而构成了辩证关系。

    中医视人体为小宇宙,即“头圆法天,足方象地,眼目应日月,五脏法五星,六腑法六律,以心为中极。大肠长一丈二尺,以应十二时;小肠长二丈四尺,以应二十四气。身有三百六十五络,以应一岁。人有九窍,以应九州。”1而“元气”则为万灵之本源。“元气”亦称“精气”,于自然界而言,它是生化万物之根;于人体而言,它是生命之本。故“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2元气既为造化之源,那么它对于健康而言,至关重要,攸关生死;“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3邻国日本之所以袭用“元气”一词,作为“问候身体健康与否”之寒暄用语,应缘于对中国古籍的理解。

    自然界之元气,生化为阴阳二气,其运行生成五行。而人体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腑内的阴气与阳气。按照中医理论,阳气为六腑4之气,主功能;阴气为精、血、津、液,主物质。古人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5二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6唐代名医孙思邈认为:“天布五行以植万类,人秉五常以为五脏,经络腑输,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7由此可见,中医的理论架构及祛病原理与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思想密不可分。

    老子将宇宙生成抽象为“数”的递进,蕴含了宇宙生成与演进的自然辩证法则。与老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亦主张“万物皆数”。他认为:数是宇宙的本原,自然界的森罗万象与规律皆由数而定;唯有数,才有几何学上的点,唯有点,方有线、面、立体,唯有立体,才有火、气、水、土。因此,数在物之先。

    在对宇宙形成的认识上,东西方观点既相似又相异。相似之处在于:双方都将宇宙之生成抽象为“数”;不同之处在于:老子的“数”是对自然生成法则的辩证思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医循此哲理,生成了四诊八纲8、经络学、脉络学、方剂学、温病学及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一整套中医理论与中医疗法。

    而毕达哥拉斯的“数”则演绎出数的几何运算,以及西方对自然物质之剖析与穷理,并经由后者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剖析自然之目的,在于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由此构成了西方自然观之内核,进而发展成为近代科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与近代医学(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病理学、免疫学、内科学、外科学等)。

    由上述可见,中医理论源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与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之法,西医理论则根植于逻辑思维与自然科学之原理。二者源头相异,认识不同,医术殊别。二者之关系,应为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养生”一词出自庄周1,养生之术可上溯至远古。据《史记》记载,夏朝炎帝因“善火耕”,故称“神农”,又因“尝百草”而被尊为“药祖神”;而黄帝则因“察五色,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咨于岐伯而作内经。”2因此,中医养生理论的源头为《黄帝内经》,而后代的中医养生理论大都基于对这部经典的诠释与演绎。

    古兴方技3,意在突破生命之极限,力图长寿,而欲长寿者,贵在养生。上自炎黄二帝、岐伯六师,下至扁鹊、秦和、仓公、仲景、华佗、思邈……。历代名医多不胜数,灿若群星。然其医术之终极目标,皆在于:祛病延年,以致长寿。而长寿之秘诀,在于平素养生。故养生之道,纵穿古今,亘古不绝;养生之典,卷帙浩繁。而欲养生者,及欲以养生之道惠泽万民者,当择其精华,熟谙其理,顺应时代,推陈出新,以资康健体魄,同臻上寿。二〇二〇年春三月八日

    1.《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2.《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3.老子《道德经》。4.《列子·天瑞篇》。5.同注3。

    1.唐·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卷一。2.《白虎通义·天地》。3.清·王三尊撰《医权初编》。4.六腑指: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5.《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6.《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7.《千金方·治病略例第三》。8.四诊八纲指中医通过望、问、闻、切四诊手段,诊察病情,以及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对病情进行归纳分析和辨别的方法。

    1.《庄子·内篇》“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2.引自于《通鉴外记》。《帝王世纪》亦记载有:“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3.方技,亦作“方伎”或称“方术”,是中国古人对医病及养生的认识与技术体系;泛指医、卜、星、相等术。, 百拇医药(唐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