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大世界(B版)》 > 2005年第5期
编号:11116924
养生应弘扬民族精神
http://www.100md.com 2005年5月1日 《养生大世界(B版)》 2005年第5期
     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正如人类的生命历程一样,在其文明的进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可能遇到这种灾害和那种困难,经历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这就需要充分调动文化的先导作用和激励作用,使广大群众在实践中增强心理承受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20世纪50年代,日本关于“文化立国”的倡导,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关于东方文化的争论,但东方文化的团队意识、忧患意识,对于克服危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998年,我国抗洪救灾中表现出来的强劲的民族文化力量,更是举世瞩目。非典期间,钟南山院士等科技工作者所表现出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鼓舞了人们战胜非典的信心,使我们看到了社会个体和群体自觉追求理想的人性与人生的努力。文化的力量在民族危难时期,在社会改革与转型时期,或者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时期,对于能否克服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实现经济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都十分重要。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念的重建已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重视。

    文化价值观念的重建,需要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它表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格和风貌,它对本民族的发展起着激励和鼓舞的作用,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推动作用。
, 百拇医药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积淀和结晶,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十分丰富,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中华民族的积极层面大多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自强不息,革新进取的精神。《易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说:“发奋忘食,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孟子认为,人无论是生活在太平盛世还是在动乱时代,是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奋斗不息、努力向上、坚韧不拔、决不懈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柱。正是这种精神支柱,哺育了中华民族不断学习、不断前进的精神,形成了一以贯之的奋发有为的文化传统。二、注重人格尊严,强调道德自觉。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主张在个人道德的发扬中来完善人格,来享受至高无上的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闪烁光华的名句,都体现了崇尚气节,讲究情操的文化传统。三、乐观豁达,宽容大度。《周易大传·坤·象传》云“地势刊,君子以厚德载物。”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正是这样宽容大度、兼容并包、并行不悖的精神,使中国文化的适应力和再生机能都很强。乐观豁达则表现在中国人的生活态度上:“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否极泰来”等格言,表现了中国人自我调适,将抑郁情绪导向乐观的人生态度。四、生态平衡,天人协调。重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论题,先秦道家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儒家也提出“天人合一”,“天人交胜”,重视对天道、人道、自然和人为关系的探索。古人一般都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同类,因此,应该追求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
, 百拇医药
    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同中华民族各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密切联系在一起,与时俱进,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本文之所以强调民族精神的自强进取,宽容大度等特点,自然在于推动养生理论研究的深化和实践的发展,在继承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和吸引现代科学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养生文化理念。其一,继承精神文化的传统。我们在继承古代养生文化方面,不但需要宣传技术方法方面的成果,更要凸现古人的人生态度和奋斗精神。其二,养生不等于养老。养生不仅是老年人的事,要从少儿做起,要重视中青年的养生,努力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其三,要提倡“老有所为”的积极向上的养生观。中国社会科学院熊必俊教授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老年学,提出了“人口预期寿命延长是缓解老龄化影响的积极因素,开发老年资源能促进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观念、新思路,为开拓我国社会老年学及老年经济学做出了贡献。我国学术界关于养生理论研究方面的新成果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以全面推动养生事业的发展。, 百拇医药(周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