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养生大世界(B版)》 > 2005年第9期
编号:11116671
感恩:一种平凡而伟大的感情
http://www.100md.com 2005年9月1日 《养生大世界(B版)》 2005年第9期
     感恩, 这一平凡而伟大的思想感情,似乎已经使人感到陌生和淡漠。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通过人性和个性的解放感觉到自己是社会的、自然的主人,这一方面使人的欲望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同时,也使人变得以自身为中心。人与自然的对抗,人与人之间的争夺愈演愈烈,因此,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和确立,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新觉醒,这种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文化的新生,首先应归功于20世纪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果:相对论、量子论、耗散结构理论和生物学的自发组织原理的发现。这些发现,不仅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为尊重和保护个人权利,创造多元的、富有创造力的社会组织奠定了理论基础,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经济文化的一体化、人与环境的协调化、科学的综合化,实现社会——科技,人类——环境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揭示自然界和人类中的共存与合作的现象,赋予一些传统的美德与情感以新的内涵,已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关注的课题。

    当我们仰观宇宙之大,被浩瀚无垠、星光灿烂的夜空所吸引;当我们俯察万物之繁,被丰富多彩、绚丽夺目的山川景象和各种生物动人的协奏所感化的时候;当我们享受到生命的愉悦时,我们是否会感叹天地造化之美,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我们得到老师长辈的关爱、呵护和朋友们的劝慰帮助的时候,当我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社会的赞誉的时候,我们是否会产生一种由衷地感激之情?我们是否懂得了感恩,感谢社会的赐予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支持?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我们是否懂得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爱的总和,生命是相互依存的,每一样东西都是依赖其他事物而存在。我们的生命生活与事业是社会各个方面“恩赐”的结果。现在,有一部分人,对社会的关爱、恩赐表现得受之无愧、理所当然、极端冷漠,其内心缺乏感恩的情怀和文化的自觉,所表现出的是无休止的现实利益的渴望和个人得失的斤斤计较。某地有个老人,曾无偿地资助过80多位贫困的大学生,但那些大学生毕业以后,竟没有一个去看望他,连一封感谢信也没有。笔者的一位友人也曾资助一些困难中的人,但很少得到一句感谢的话,有时甚至遭到受“资助”者的埋怨,说他的“资助”未能满足被资助者的需要。有些家庭的孩子,对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是充满了感激之情,而是动辄索取、埋怨;对单位和同事们的帮助,也是安之若泰,毫无回报之意,而对稍不顺心的事,心里就充满了怨恶,甚至产生敌对的情绪。缺乏感恩的感情基础,是造成社会生活不和谐的重要原因,是对生命价值的误读和思想感情的枯竭。一个人如果只知道领受而不知道感恩,他周围的感情会发生蜕变,他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就愈来愈窄小,心灵也会变得狭隘而阴暗。因此,我们要大力培育感恩的情怀、感恩的意识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文化理念,从人的内心深处唤起良知的复苏和文化的自觉。应该指出的是,感恩不是对自然界的盲目崇拜,也不是对长辈的绝对服从,更不是等价交换的商业化行为,而是一种真诚朴质的思想感情,是完美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颗跳动的心灵本能的需要。它可以使我们记住在生活中得到的每一份爱、每一份恩赐、每一点滴的帮助,使自己融入于社会关爱的大家庭里,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爱的滋润而丰富多彩、善良平和,使我们的内心常思感恩变得宁静,人生变得充实,回报与善行成为自觉的追求,人际之间的文化生态环境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生动活泼。

    《光明日报》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上海市教委在新版的《中学生守则》中增加了“学会感恩”的内容条款,这是很有必要的。问题在于,我们现在不仅仅要孩子们学会感恩,而且要把它作为社会公共道德的重要内容,从每一位成年人做起,把感恩当作社会文明的一种标准与尺度,以及生命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和加强感恩方面的社会道德教育。, http://www.100md.com(周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