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1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3200533
重视对中学生的心理监护
http://www.100md.com 2001年4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第12期
     中学生处在少年晚期至青年初期,即11、12~17、18岁,有人称该阶段为“心理断乳期”。在此年龄段的学生生理机能渐趋成熟,心理上对家庭教育的依赖日趋减弱,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对社会、对人生有了初步的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易对他们产生大的影响。他们渴望实现自我,却和自身道德思维发展的不平衡、社会阅历的贫乏产生相当的矛盾,因而有时就不能较好地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加之,中学生情感上具有冲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飘浮不定的情绪极易受外界事物的驱使,自控力差的中学生常常因一念之差,酿就千古遗恨,从而误入歧途。中学生心理品质的不稳定性、不成熟性证明了其心理品质的可塑性、可教育性。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监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使心理监护能有所侧重,笔者根据多年调查和实践经验,认为可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自尊心与激发上进心相结合

    自尊心是中学生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原动力。自尊心的萌芽在儿童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们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他们重视自己在朋友及同学心目中的地位,非常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由于自身鉴别能力的不足,许多中学生将自尊心与虚荣心混淆在一起,往往只注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而忽略了自尊心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为满足所谓的“自尊”,他们常做出超乎寻常的举动,有时会严重影响到自身心理的健康。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不能承受挫折,遭遇困境总是退避三舍;面对失败极易产生自卑心理,怀疑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因接受赞许而沾沾自喜。一旦未得到及时肯定,就怨天尤人,不愿将事情坚持到底,缺乏意志力。做事动机不明确是其中的主导因素。

    如何让中学生在虚荣与自卑之间走出一条自尊之路,这就需要监护人遵循尊重与指导的原则,贯彻正面教育,以保护自尊心、自信心为前提,坚持多鼓励、多指导、少责备,掌握表扬与批评的度。端正中学生学习和做事的态度,放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强其独立性,培养他们的成人感,以激励机制培养他们的上进心。首先明确为什么做,其次才是怎样做,引导学生将自尊、自爱与追求思想上、学习上的进步结合起来,以此产生上进心。这种上进心不仅在于培养,更需要保护。对于盲目追求虚荣的“自尊”,教师必须及时给予批评、引导,使中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产生向上的动力。

    二、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对中学生的影响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家庭属于社会,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主流文化的反映;另一方面家庭是一个封闭的文化个体,有其独立性,这种独立性给家庭成员人格染上独特的气质。据有关资料统计,因家庭因素的不利而导致中学生病态人格的占总样本的57%。因此,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忌过分溺爱,养成中学生任性的恶习;二忌过于重视智力发展,忽视中学生良好个性培养;三忌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损伤中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与此同时还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在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一些心态不稳的成年人极易产生不良的情绪,由于一时找不到合理的发泄途径,往往将这种不良情绪带人家庭,发泄在孩子身上。这严重也影响了中学生情绪的稳定,不利于中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因此,成年人对自己情绪的控制也是对未成年人心理的呵护。创造一种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会使中学生产生信任感、安全感、幸福感,是中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有利保障。

    三、培养独立意识

    进入心理危险期的中学生,生理及心理的变化极为明显。心理上,他们正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他们愿同自己的同龄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在与同龄人交往中实现自我价值。与此同时,父母的传统思想对他们的影响逐渐减弱。在处理与成人的关系时他们常采取较为简单的方法:对抗——拒绝成年人的引导、帮助。而同龄人的某些幼稚的、偏激的,甚至是荒唐的观点却能引起共鸣。这一时期,他们的“自以为是”心理表现尤为突出。缺乏理智,认识理解上的偏激性、片面性造成他们人际交往中情绪的对立。处在这种紧张氛围中的中学生,其社会认知及情绪体验将产生极大的偏差,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轻则是一时烦恼,影响正常的学习和人际交往,重则将造成心理障碍,甚至可能引发过激行为。如何解决中学生社会认知与“自以为是”之间的矛盾,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父母能够同孩子经常在一起交换意见,分析周围的事物,开阔他们的眼界是克服中学生“自以为是”的最好良方。中学生只有在得到充分尊重的情况下,才会向师长敞开心扉。因此,在这一时期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及独立性尤为重要。

    四、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与加强意志力训练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使人终生受益。因此,父母和师长应注意发现并培养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以兴趣为动力,以磨炼意志为目的,使中学生的潜能得以施展。在不断扩展兴趣爱好的过程中增强中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保持健康的心理。

    责任编辑/冯海珍 于 洪 (罗健康 刘 辉 徐金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