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1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3200532
帮助学生学习人际交往
http://www.100md.com 2001年4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第12期
     新生入学之后,如何适应新环境是一个重头戏。重头戏中的重头又是学会与人交往,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于是在组织了“认识新同学”的活动之后,我又组织了一次“如何与人和睦相处”的专题活动。

    活动一开始,我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一个案例:新同学林建国转到新班级后,不知如何与同学正确交往,结果非常招同学厌烦,班上没人喜欢他。在让学生讨论了“林建国如果想要别人喜欢他,他该怎么做?”等问题之后,我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有人像林建国一样对待你,你会怎么办?”当时的目的只是想通过这个问题告诉学生一些简单的人际交往的技巧。结果出乎我的意料,80%的学生说会“不理他”,也就是说要孤立林建国。我顿时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我所教的是少年班,这是一群10-13岁的孩子。他们都是经过层层筛选从小学四、五或六年级考进来的。智力超长是他们的主要特点,但非智力因素要落后于智力因素的发展。在这个群体中,部分学生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另外在一部分学生身上表现出较强的自我中心,待人处世显得过于简单、幼稚。在以往的少年班上就曾出现过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被其他学生孤立,最后不能在这个群体中呆下去,不得不转到常态班的先例。

    经过一番思考之后,针对我班的实际情况,我将下一次的专题活动内容安排为“如果班上有个林建国”,引导学生讨论:假使班上有一位像林建国这样的同学,你会怎样对待他?一开始,好多同学还死死抓住“不理他”不放,认为既然他这么“坏”,我们就不能屈下身子去讨好巴结他。应该说,这是学生们的自我中心思想在作祟。于是我说: “如果你就是林建国,班上有这么多同学不理你,你的心里是什么感受?”换位思考之后,我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来体会这样的情境:班上44位同学,却没有一个人愿意跟你说话、做游戏……不管你在哪儿都是孤孤单单一个人。有一次,你发烧了,非常难受,爸爸妈妈不在身边,宿舍里的同学又对你不闻不问……这时候,有些学生控制不住自己,流下了眼泪。

    通过换位思考和想像活动之后,同学们都纷纷表示不能不理林建国,要想个办法帮帮他。紧接着我便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想一想:怎样去帮助林建国,有什么办法使他尽快转变过来,做到跟其他同学正常交往?经过讨论,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办法。例如,打灭他的嚣张气焰,让他明白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请老师出面说服教育;告诉他与人和睦相处的方法;找出他不能同大家正常交往的原因’,再对症下药等。有些学生甚至还想出了“飞鸽传书”(一天给他一封信,告诉他今天哪儿做得好了、哪儿做得还不够,让他知道同学们对他的希望和鼓励)、“生日惊喜”(在他生日时,班上每人送他一份生日礼物,给他办一个生日party,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间谍计划”(派一位同学出面去温暖他的心,然后逐渐把他拉回集体的怀抱)等比较完善的计划。

    通过几次精心设计的专题活动,学生们已经基本能从关心帮助林建国,让他回到班集体的怀抱之中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了,不让任何一位同学游离于集体之外的想法已悄然在他们心中生根了。这远远超出了我所预先设定的“教给学生一些简单人际交往技巧”的辅导目标。能让学生去学会关心、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哪怕是你所不喜欢的人,与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和睦相处;但欲何求?足矣!

    几年的做心理教师的经验告诉我:心理辅导课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每次都匆匆忙忙完成一个所谓的专题并不可取,关键是通过一次次专题活动让学生们有所收获,将所学内容了然于心、付诸于行,这才是心理辅导课的真正目标。

    责任编辑/王 莉 (阮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