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200480
家庭教育不当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2期
     家庭教育作为大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因此,主动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争取广大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理应成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理论上看,国内外的有关研究都认为,家庭教育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其具体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 家庭环境不良

    家庭环境不良主要是指心理环境上的问题。由于夫妻关系紧张而造成的恶劣的家庭气氛,常常会成为妨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一些苏联心理学家详细研究了夫妇冲突给孩子心理健康带来的消极影响,这主要是:

    ①孩子生长在充满矛盾、父母的要求总不一致的环境之中,家庭气氛中缺少宁静、和平、幸福、安定……一句话,缺少儿童青少年精神与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须的一切条件;

    ②孩子发生神经一心理病态的危险急剧增长;

    ③孩子行为的放纵与缺乏自制力日趋发展;

    ④孩子的适应能力逐渐降低;

    ⑤孩子道德习性上的瑕疵日益增多;

    ⑥孩子越来越不习惯于人们共同的道德规范;

    ⑦孩子往往会产生对自己双亲的反感,有时甚至对其中一方怀有怨恨。

    总之,在夫妇间经常发生矛盾冲突的情况下,孩子从与家人相处中得到的只是反面经验。他总是看到并感到父母之间那种互相敌视的、不和睦的关系,他会变得不相信人与人之间能够存在友好的亲切的关系。他会过早地对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感到悲观失望,因而也就不会去吸取同他人共事与合作的正面经验。这一切,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都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有时甚至是伴随终生的影响,2 亲子关系紧张

    亲子关系方面的问题也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学者骆伯巍、陈家麟曾调查了1095名中小学生,发现亲子关系状况为中、差等级的学生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亲子关系良好的学生。

    在影响亲子关系的各种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的不当。如家长的过分严厉、要求过高,简单粗暴、经常打骂,歧视、忽略、冷漠,要求不一致,缺乏理解与沟通,经常贬低、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带给孩子的除了过大的压力和精神负担以外,还有一系列因基本的心理需要无法满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如烦恼、焦躁、恐惧、压抑等。这些消极的情绪如果长期不能排解,就可能导致各种精神疾病。

    前苏联心理学家瑟先科和米亚西谢夫都曾指出:“许多神经心理疾患的根源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敌对关系。”“严厉的管束,有时伴之以矛盾的禁条,往往成为神经官能症、歇斯底里和心理抑郁症滋生的土壤;”浙江省金华市高中生徐力杀母事件应当能给我们的家长敲响一记警钟: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忽略孩子的心理感受。那种只顾耕耘、不问收获的教育方式,最终很可能栽下的是爱的种子,收获的却是恨的果实。

    3 错误示范

    家长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除了通过“言传”,即口头教育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身教”,即通过儿童模仿的心理机制发生作用的。一般来说,家长通常都具有作为模仿榜样的全部特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正是按照这些榜样来检验和调整自我意识和行为倾向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和麦克唐纳通过实验证明,“儿童社会行为的成熟模式的学习,受儿童可引的榜样的影响多于强化方面的影响,换言之,儿童更倾向于注意成人做什么而不注意成人在说什么”。不少研究也指出了家长本身的不良言行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例如,陈家麟等人曾对60多名违法犯罪少女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素质进行了研究,发现父母作风不正的占25%,兄弟姐妹作风不正的占13.33%,合计占43.33%。钱曼君的研究指出,在70名违法少年中,父母被劳教的有11名,占15%。奥地利的一项研究表明,在398名违法青少年中,父亲是酒鬼的有 183人,性格残暴的有120人。

    4 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子女的消极影响

    有关研究表明,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父母的消极情绪对子女的不良影响

    父母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台湾学者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冷漠、忽视、敌意或吝于表达关爱的情感,会使子女在情感发展上充满焦虑和不安全感,对他人易生敌意,易于侵犯攻击他人、违反社会规范,自我控制力及社会适应力均差。他们在家里也会表现出冷漠、戒备的态度,甚至可能为保护自己而伤害家人。

    父母的情绪不稳定也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美国一些儿童辅导和社会工作者认为,父母的情绪不稳定是导致子女缺乏关爱的最主要的原因,其直接的后遗症是子女长大以后会表现得冷漠无情且适应不良。而间接的后果则是,等这些孩子为人父母后,其心理失调和不稳定的个性又会造成对其子女的疏忽,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

    (2)父母的心理障碍对子女的不良影响

    这里所说的心理障碍是指那些比较严重的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研究表明,父母患有上述精神疾病时,其子女患有各种精神疾患的比例也偏高。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是忧郁和焦虑,另外也可能产生社交和学校功能障碍。

    天津师大教科院于1999年春季采用SCL—90心理卫生自评量表,对天津市某普通中学的初一到高三年级的学生及家长共552人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测查。测查统计结果显示,父母心理问题与子女心理问题的相关系数为:母与子,r=0.209 (N=100 p<0.05),父与子r=0.074(N=100 P>0.05)。这说明,孩子的心理问题与母亲的心理健康状态存在显著相关。

    (3)家长偏低的自我价值感对子女的不良影响

    美国家庭治疗专家萨提亚在长达数十年的家庭治疗经验中发现了低自我价值感的父母对子女的不良影响。儿童自我价值感的形成主要是受到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因为自己过低的自我价值感而在子女的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漫不经心,期望过低或过高,过分挑剔,经常性的埋怨、责备等倾向,就可能使孩子产生种种消极的体验:感到自己没有出息,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不值得父母花费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和教育。孩子一旦形成这样一种负面的自我价值感,就会在社会适应的过程中遭到许多不必要的挫折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从以上研究成果看,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水平首先要提高家长的素质,对家长的指导应把重点放在教育观念与教育态度的转变和方式方法的指导上。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实验过程中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定期开设专题讲座

    实验班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专题讲座,让家长充分了解培养孩子心理适应能力的意义、目标与途径、方法等,使他们能够主动给予配合。

    (2)进行重点家访

    对存在某些发展性问题的学生,班主任要重点家访,与家长及时沟通。这样,一方面便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况,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

    (3)建立家校联系册

    部分实验学校采取了建立家校联系册的办法,与家长保持比较密切的联系。联系册一般每周交流一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和对家长的希望都可以通过联系册及时传递给家长,而家长对教师的希望和对孩子有关情况的反映也可以迅速地让教师有所了解。

    (4)举办培训班

    我们利用假期组织部分实验学校的初中学生举办了为期五天的心理适应夏令营,在活动内容里专门安排了亲子关系协调的训练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深受家长的欢迎。 (贾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