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3200394
心理咨询初期的情感反映与情感证实
http://www.100md.com 2002年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5期
     在中学进行心理咨询时,心理咨询工作者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即年轻的来访者对自己的一些普通的想法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特殊的或不应该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明显感到需要给予来访者情感上的肯定,因而常要进行一些指示性的咨询。但给予什么样的指示,才能做到使来访者既不感到自己没人理解,又不会认为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保证和指示会流于无力的承诺呢?为此,本文介绍了心理咨询初期的情感反映与情感证实,希望能帮助心理咨询工作者更好地把握指示性和非指示性的心理咨询方法的运用时机,以促进心理咨询的有效开展。

    一、情感反映

    情感反映有两种,一是非指导性情感反映,一是解释性情感反映。前者是来访者中心的咨询方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没有条件的关注与积极共感;后者则是指示性的咨询方法中关于指导性倾听反映的一种,但因其解释是基于来访者“隐藏”的情绪材料,所以又被认为是来访者中心的反应。因此对这两种方法的了解和恰到好处地运用将有助于提高心理咨询的实效性。

    1非指导性情感反映

    非指导性的情感反映又称“基本共情”,是指通过一句情绪方面的表述,使来访者知道你听懂了他们的情绪表达。非指导性情感反映的目的是使来访者感到自己得到了心理咨询工作者的理解,并在这种理解的鼓励下进一步表达自己。如下面的例子:

    来访者:上次期中考试我语文考了120多分,这次只考了60多分,我们语文老师说一个人的真实成绩不可能落差这么大。我当时感觉心里别扭极了。

    心理咨询工作者:感觉心里特别不舒服。

    来访者:是的,特别不舒服。

    非指导性情感反映的好处在于心理咨询工作者只是通过重复和肯定一下来访者所表达出来的情绪以表示理解。如果来访者认同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复述,他会感觉得到了理解,并愿意继续向心理咨询工作者表露出更多的情绪。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非指导性情感反映技巧时,心理咨询工作者只是重复或反映你已经清晰听到来访者说过的内容即可,而不要去探究、解译或猜测。尽管心理咨询工作者可能猜测出有其他隐含的情绪(如上例中来访者可能感到委屈),但在做非指导性情感反映时对这些可能性不进行深究。因为情感从根本上说仍是非常个人化的,有些来访者即使清晰明确地表达了某种情感,仍会拒绝承认这种情感。所以如果从非指导性情感反映人手,就能尽量减小情感反映可能带来的消极反应。

    在给出情感反映时,心理咨询工作者应努力保证情感反映的内容与强度的准确性。但这种尺度是很难把握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是给出以尝试性语气表达的情感反映。如上面的例子中,心理咨询工作者可以这样反应: “你当时感觉心里不太愉快是吗?”来访者可能会立即回答: “不是不愉快,是特别不舒服。”这时来访者纠正了心理咨询工作者的情感反映,但因为心理咨询工作者使用了尝试性的方式,所以就会减轻由于未能准确共情而带来的消极反应。

    2解释性情感反映

    解释性情感反映心理咨询工作者做出超越来访者外在情绪表达的情感陈述。解释性反应的目的是揭露来访者的情绪,即揭露来访者自己只能部分地意识到的情绪。因此解释性情感反映又被称为“高级共情”。它与基本共情(非指导性情感反映)的区别在于后者触及的是有价值的浅层(而非肤浅)的情感与意义,而前者触及的是来访者那些深埋的、隐藏的、无法马上意识到的情感与意义。例如上面那个例子:

    来访者:上次期中考试我语文考了120多分,这次只考了60多分,我们语文老师说一个人的真实成绩不可能落差这么大。我当时感觉心里别扭极了。

    心理咨询工作者:感觉心里特别不舒服。(非指导性情感反映)

    来访者:是的,特别不舒服。

    心理咨询工作者:我还感觉到你对语文老师的话有一些其他的感受。也许你觉得自己很委屈,因为他不信任你。 (解释性情感反映)

    心理咨询工作者的第二句话是在探询来访者的一种更深的情感,是来访者没有直接说出来的情感。这种没有直接说出的情感往往是来访者害怕面对的,也是导致来访者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因此解释性情感反映对来访者来说可能有一定的威胁性,它促使来访者探索自己情感背后的东西。解释性情感反映如果运用得当, 无疑会加快心理咨询工作者与来访者的情感协调,增强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可信度。但也有可能引发来访者的防御心理,因为来访者往往不愿直接面对令他们最痛苦也是最恐惧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经常有来访者在经过几次咨询之后才会说出真正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的事情。因此,解释性情感反映应在对来访者充分了解并且双方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信任之后再进行。此外,与非指导性情感反映一样,解释性情感反映通常最好是用试探性的语言表达。

    二、情感证实

    情感证实是指心理咨询工作者承认并认可来访者明确表达的情感。很多人容易望文生义地把它和情感反映相混淆。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反映是对来访者本人当时的情绪的确定,而证实则是帮助来访者把自己的情感作为人类经验中自然的一部分来接受。情感证实可以增强来访者的自我意识,使来访者感到自己得到支持并且变得更加正常。当来访者能够接受自己的情感时,他们的自我感觉开始变好,有可能就此而想通一些事情,达到心理上的变容。情感证实有很多种方式,其目的都一致,即告诉来访者:你的感受是可以接受的,你有权这样感受。而且,有时情感证实传达的是来访者应该具有某些感受。如下面的例子:

    来访者:上次期中考试我语文考了120多分,这次只考了60多分,我们语文老师说一个人的真实成绩不可能落差这么大。我当时感觉心里别扭极了。

    心理咨询工作者:感觉心里特别不舒服。(非指导性情感反映)

    来访者:是的,特别不舒服。

    心理咨询工作者:我还感觉到你对语文老师的话有一些其他的感受。也许你觉得自己很委屈,因为他不信任你。 (解释性情感反映)

    来访者:后来我就听不进去语文老师的课了,我一看见他就想起他说的话,心里就很不舒服。

    心理咨询工作者:看见你的老师自然就会想起

    他说的话,心里不舒服也是正常的。(情感证实)

    在这里心理咨询工作者已经超越了情感反映而进行了情感证实,通过直接指出来访者的情绪是“正常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已对来访者的情感做出了评价。心理咨询工作者此时变成了一位专家,有权去判断来访者的情感与行为是否合适。

    情感反映还可以用“自我暴露”或“普遍性”的方式进行。如上例中心理咨询工作者可以说“是啊,我上学的时候也有一次这样的事情,我当时就感觉不想上那个老师的课了” (自我暴露);或者“我想任何一个人遇见这样的事情,心里都会这么想的” (普遍性)。这两种方式可以同时使用,因为“自我暴露”虽然使来访者相信心理咨询工作者能真正理解他的感受,但也会使来访者产生这样的焦虑,即这样的心理咨询工作者能否帮助他?而普遍性的回答则使来访者认识到这是每个人都会进行的共同的反映,无论是谁遇到这种情境。这样就使来访者减少对心理咨询工作者能力的怀疑。

    情感证实虽然能让来访者获得一定的自我认同感,但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即容易使来访者产生依赖感。来访者会因为能在心理咨询工作者这里获得暂时的自尊而更加依赖他。所以,运用情感证实时应该谨慎。通常当来访者为自己很正常的情绪或行为感到强烈不安,或者对自己正常的情绪反应持强烈的怀疑态度,并且认为自己已经患了什么特别的心理病症的时候,心理咨询工作者适当地运用情感证实会非常有效地减缓来访者的情绪冲动,使来访者获得自尊,并且使双方的交流更顺利地进行。但心理咨询工作者切记要对来访者正常的情绪和行为做出情感证实,决不能为了安慰来访者而对其具有的偏激性和危险性的情绪和行为做出情感证实。

    从非指导性情感反映到解释性情感反映,再到情感证实,基本上实现了从非指示性心理咨询到指示性心理咨询的过渡。事实上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情感证实其实也是一种“共情”,是一种扩展性的“共情”。无论如何,对来访者具有自我成长能力的肯定仍被证明是心理咨询的一个有效前提,因此在运用来访者中心的咨询方法时,适当运用一定的指示性的咨询方法无疑会有助于心理咨询面谈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帮助来访者进一步加强自我认识。

    至此,本文分析了非指示性的“非指导性情感反映”和界于中间地位的指示性的、来访者中心的“解释性情感反映”以及指示性的“情感证实”,对流行的非指示性的来访者中心的咨询方法和指示性的咨询方法进行了浅近综合,以期对广大心理咨询工作者有所启示。 (王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