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3200412
第二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
http://www.100md.com 2002年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5期
     第三讲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任务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一)发展性功能

    所谓发展性功能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中小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增强他们全面、主动地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功能。

    (二)预防性功能

    由于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经验和一些必要的心理准备,在学习和生活中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帮助,往往会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学生提供“防患于未然”的心理教育,使中小学生掌握应付心理危机的方法,顺利渡过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考验。

    (三)补救性功能

    由于环境或中小学生自身的原因,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个别学生产生一些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矫治,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而及时通过某种方式帮助他们进行调整和改变,可以解决问题或者避免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功能就是针对学生已经产生的现实问题,提供具体的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使他们重新自信地面对生活。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他们将在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培养对学习的兴趣,体会学习的乐趣等方面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学习的心理健康几乎涉及学习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学习的动机、兴趣、理想等,也包括学习的方法、态度、情感以及学习的生理机制等,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说具有重要作用,培养中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有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潜能受到了抑制,所以,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学习动机和学习抱负的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开展学习心理辅导是培养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学习心理辅导是依据现代学习理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加以分析,并给予辅导,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对他们成长至关重要,人际关系的好坏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他们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与人际关系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青少年都渴望友谊,但如何建立友谊,怎样处理好与同学、家长和教师的关系等问题,经常给他们带来苦恼。人际关系中的种种不协调现象,往往会使他们产生偏激行为,影响学习,人际关系的障碍还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教给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能力,使他们学会交往、合作,懂得尊重、理解、信任和宽容别人,增强人际协调能力,减少人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际关系包括三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认知成分即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了解,这是人际交往的理性条件;情感成分是关系交往双方在情感上满意的程度和亲疏关系,这是人际关系的基础;行为成分是交往双方实际交往的外在表现和结果。在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时,应从这三个方面人手。例如,在认知方面要使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人际关系状况。在交往行为方面,要教给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使他们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客观地评价他人,真诚地关心他人,与同伴、教师和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使学生在青少年阶段获得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三)与自我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的人应了解自己并悦纳自己,正确地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应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使他们懂得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学会从自我评价和外界评价中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自我期望的高低或者说人生目标的确定,对自我认识和评价有很大的影响,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常使青少年学生产生挫折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悲观失望,过低地估计自己。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可以使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学习和生活,获得自我认同感。自我控制方面,自制力是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心理健康的学生应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善于为既定的目标而克服困难,迫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制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最关键的是使他们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烦恼所在,学会克服烦恼;利用各种机会教育学生学会控制愤怒,教给他们一些制怒的方法,如放松法、注意转移法、合理宣泄法等,认识到冲动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避免因愤怒情绪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四)与生活、社会适应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归根到底是要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是个体逐步接受现存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的过程,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学生长期对社会刺激不能适应,不能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做出反应,就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格格不入的心理,容易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积极的方面引导学生,使他们学会主动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各种环境、各种条件,避免因适应不良而造成的各种不良结果。另外,对学生进行耐受挫折的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利用各种挫折情境开展耐挫教育。同时,在进行耐挫教育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积极的挫折反应策略,如加强努力程度,改变或调整行为目标等。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是文明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具体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其次,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三是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体到每个学生身上,就是要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帮助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接纳自己,认清自己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帮助学生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的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学会认识环境,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使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生活和学习环境;掌握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适应学校生活,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教育部在1999年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意见》从宏观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作出了明确的阐述,但就每一个对学生心理健康负有责任的教师来说,无论在学科教学、专题讲座、团体咨询还是在个别咨询中,都有义务完成以下几方面的任务: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

    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要在其尚未出现或刚出现时给予指导、积极干预,让学生有所了解、有所准备。对学生已出现的一些消极心理或心理行为问题,教师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林初锐 俞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