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200363
群体心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
http://www.100md.com 2002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6期
     记:郭教授您好,您长期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在教育心理学领域颇有建树。我们知道您身为博士生导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予了极大关注。您能否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谈谈您的想法?

    郭:我认为,党和国家发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示,是非常及时、非常正确的。近年来,广大中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有效的途径、方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我认为,有一点应当引起广大中小学的重视,即学校要重视群体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发挥群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记:您认为群体对学生有哪些心理影响呢?

    郭:这涉及到群体的心理功能。群体的心理功能是指群体情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群体中的个体是处在人与人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群体的行为目标、行为规范以及群体舆论、风气等对个体心理活动会发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群体有归属功能。群体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得到相互关心和照顾的需要体验。儿童、青少年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有渴望进入相应一级的学校学习、成为其中一员的需要。当他进入学校后就能体验到归属感,认为自己是属于某一个学校的,到学校就有一种如同到家的感受,特别是当学生进入一所好学校或学校获得了某种荣誉时,学生往往会以自己为该校的学生而自豪,并为维护学校荣誉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就是说个体归属需要愈强烈,他们的集体观念和整体观念也愈强烈,特别是当群体取得荣誉时,群体成员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就会得到进一步增强。当群体受到外界压力时,群体成员的归属感也大大增强,而且也将团结得更紧密。

    其次,群体有认同功能。群体能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原则性的事情或问题,同学校群体保持共同的看法和评价。个体自愿接受群体的影响并与学校群体融为一体。学校的校风和学风正是在这种个体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学校校风、学风形成得越好,对学生的认同功能的作用就越大。好的校风和学风对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于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的形成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再次,群体有支持和塑造功能。群体中学生的思想、观点、情感、行为方式以及个体所取得的成就等,能得到群体的肯定与鼓励,使其获得一种支持的力量,增强其信心,推动个体进步。也就是说群体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和业绩能起到激励或推动作用。学校群体按照社会要求塑造学生,使学生能健康成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记:您是否可以详细地说一说,群体是如何对学生产生心理影响的?

    郭:群体之所以对学生产生心理影响,是因为:

    第一,群体有社会助长作用。个体因为有他人在场,行为水平往往会得到增强。学生在班级中学习、生活,带有竞赛的性质,一般而言,学生都有较强竞赛动机,所以学校群体较容易显示助长作用。除了一些复杂的活动,学校群体一般都会对学生产生助长作用。

    第二,群体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和服从心理。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由自主地遵从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的现象。一般在学校里低年级学生从众现象比较明显。从众心理在学校教育中有积极作用。从众有助于群体形成一致意见和行为,有助于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也有助于提高凝聚力,并且可以通过群体来改变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是说,在学生群体中,只要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采取一致的意见或行为,就可以带动整个群体。所以在学校群体中,教师如果能引导一部分学生积极向上、遵守纪律、好好学习、主动为同学服务、帮助他人等,这样一些行为就会在群体中形成风气。这种风气对个体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个体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从而起到有效的教育转化作用。服从是个体按社会或他人的要求不得不做的行为。它是在外界压力或影响下被迫发生的行为。服从与从众虽然都是在群体压力下采取的,与群体规范相符的行为,但从众是自愿选择的,而服从是无可选择地按别人的要求去做。服从在学校群体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通过服从来维持正常秩序;另一方面,它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的重要方面,提高学生对服从社会和学校规范的道德认识水平,使学生形成对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感。

    第三,群体有去个性化作用。个体有时在群体意识的影响下,失去或削弱了自我导向的功能和责任感,个性状态相对丧失。也就是个体在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在群体的影响下却出现了。这是因为在群体中做事,有时不知道是谁做的,有责任分散的现象。所以,群体对学生也有一些消极影响。

    记:应当如何克服群体的消极影响,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呢?

    郭:我认为,主要是应当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学校群体里,学生处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之中,作用的方式主要是竞争与合作。在学校里学生之间的竞争相当频繁,如平时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评选优秀生等各种竞赛性的活动。尽管竞争会给学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如使人际关系紧张,使有些人失去前进的信心等,但是竞争在群体中仍是不可缺少的,因为竞争对于社会和学校的发展具有更多的积极作用,在竞争的条件下可以更进一步发挥个人或群体的潜能,更能促进个人和群体积极向上。

    合作是群体或个人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同心协力的行为。在合作中大家有一致的目标,活动的结果有利于所有的成员,他人的成功是自己成功的条件。合作也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形态之一。在学校群体中不仅需要竞争也需要合作。现代社会从经济发展到科技创造,甚至日常生活,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共同奋斗,是不可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因此,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相互协作精神是极为重要的。

    记:在群体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是否合作比竞争更好一些呢?

    郭:不一定。竞争与合作是两种不同的人际相互作用情境。竞争与合作的个体都可能有很强的行为动机和行为表现。学生在竞争的情境中,能激起自尊心,使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思维敏锐、学习效率高。但是,由竞争情境所激起的动机一般更倾向于外部动机,在中小学生中尤其明显。同时,由于竞争只有少数人取胜,而大多数人将以失败而告终,因此,自认为没有竞争力的学生会倾向退出竞争,或者面对失败情境时,有的学生会产生自我贬低,引起无能和自我拒绝的情感,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

    学生在合作情境中,一般激起的是内部动机,表现得比较有信心,有一种安全感,认为成功的可能性大,会积极投入工作和学习,很少担忧和害怕失败。但从另一方面讲,由于合作容易产生责任分散,有时也会使一些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

    在竞争情境中学生有着较强的动机,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学生为了保持优胜的地位,能主动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使其更加完善。但是,学生为了保持“第一”或得“满分”,常常追求符合标准答案,而不敢独出心裁,这样的心态不利于创 (心 策)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