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200373
“防患于未然”
http://www.100md.com 2002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6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生的“早恋”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作为一名心理辅导教师,长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惟有主动预防,才能避免被动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进行主动预防呢?下面给班主任提供几条策略。

    一、见怪不怪,替学生保密

    少男少女们喜欢在一起嬉闹、聊天,喜欢在异性面前有意表现自己,有的甚至写情书、与对方约会,对此,有的班主任一律采用“堵、禁、管”的方法横加干涉,这样做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造成许多“冤假错案”。这不仅容易使交往的异性学生产生反感和对立情绪,而且很可能使他们变压力为动力,由此团结得更紧密,导致真的恋爱。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其实,男女生之间相互吸引是一种十分正常、自然和健康的现象,加之现代学生营养的加强,社会上形形色色性刺激的增多,使现在的中学生性生理成熟提前,性心理发展迅猛。

    因此,面对“早恋”现象,作为班主任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切不可大惊小怪,而应把它看成是和上课交头接耳、做小动作一类的事情。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隐私,不对觉察到的任何问题妄下结论,以免伤及学生的自尊;对于学生的个人秘密,不外泄和传播。这是爱护学生的表现,也是取得学生信赖的关键。

    见怪不怪,替学生保密,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的理解和尊重。惟有这样,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这是“早恋”教育的基础。

    二、鼓励异性的正常交往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生理、心理日趋成熟,他们会对异性产生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会使得某些中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异性看成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甚至把对方的缺点也美化成优点,从而走向“早恋”。为了破除这种神秘感,我认为应鼓励男女生进行广泛的交往(同时加强指导)。通过交往,可以使他们对异性有一个正确而又较全面的认识,淡化他们对异性的好奇,从而避免或减少“早恋”现象的发生。

    例如:在心理辅导课或团体活动课上,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男女生交往的指导,使他们认识到异性交往的原则,了解一些与异性交往的技巧;平时为学生创设一种健康、宽松的男女生交往环境,及时制止学生中出现的“指指戳戳”、“见风就是雨”的现象,使他们能大胆地与异性进行交往,而不会因受压抑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多开展一些男女生互相合作的活动,引导他们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增强对异性的了解,培养对异性的正确态度。

    三、进行心理辅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重要的是早在青年小伙子对姑娘产生爱慕之情以前,就应该教育这些未来的男人正确对待姑娘的爱,而姑娘也应该从多方面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使自己的兴趣、志向和情感的境界更高、更美、更富有创造性。”

    为预防“早恋”,在发现一些“苗头”之后,就要提早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加强性教育。在学生渴求这方面知识的时候,及时给予健康的营养,而不至于被外面那些不健康的杂志、影碟“乘虚而入”,从而误导学生。

    心理辅导主要有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两种。不管哪种形式,都要为学生做生活底蕴的启蒙和人生责任的启示,使学生能分清友谊与爱情的界限,领悟“早恋”的危害,用道德来驾驭自己的感情。

    团体辅导有组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出黑板报等形式,内容可以是:什么是男女生之间的纯真友谊?中学生为什么不宜谈恋爱?等等。其中,“心理剧”是最受学生欢迎、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在表演或观看的过程中有了体验,在体验中得到感悟,从而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个别辅导时,可先采用“认知改变法”,使中学生意识到不宜恋爱的主要原因:(1)思想上尚未定型; (2)心理上尚未成熟;(3)经济上尚未独立;(4)事业上尚未定向。继而指导学生的行为,鼓励他们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把每天的作息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必然能防止或减少“早恋”现象的发生,使学生安全地度过“危险期”。

    栏目编辑/于 洪 (徐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