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200374
他不再惧怕“数学魔鬼”(1)
http://www.100md.com 2002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6期
他不再惧怕“数学魔鬼”

     学生对数学厌学心理的产生,表示他们数学思维的迟纯或退出,于是他们上课做小动作,神游窗外世界,对教师的讲解听而不闻,导致成绩直线下降。所以,进行小学生数学厌学心理(行为)个案研究,对教师帮助学生消除数学厌学心理(行为),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包X,男,小学五年制四年级学生,智力中上、学习态度较差,数学成绩很差,存在较为严重的数学厌学心理(行为),上数学课时思想不能集中。笔者曾经专门观察过该生,一堂课中认真听课的时间大约只有8分钟。表现为:不是做小动作,就是呆着不动,神游窗外世界;对于课堂提问,常常是答非所问;家庭作业经常逃票,直到形势迫在眉睫,才会草草应付了事,根本不管对错,只有到了考试前几天才会认真点儿,勉强能过及格关。

    —

    父母虽有望子成龙之心,也常严加管教,但因工作都很忙,没有过多的时间关注儿子的学习问题,更谈不上研究儿子的数学学习问题,使包X的数学成绩总在60~70分之间徘徊,一不小心就有撞人60分警戒线的可能。其母叹息之余,竟怀疑自己的儿子是否天生愚钝,缺乏数学细胞。

    一、厌学成因分析

    1教育背景

    (1)包X学龄前一段时期,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其宠爱有加,百依百顺,舍不得让儿子受一点儿苦,受一点儿委屈,经受一点儿磨难。

    (2)小学一年级时,其父母为追求“名牌效应”,把该生安排在本市“王牌”小学——市实验小学就读,认为只要孩子进入名牌学校,学习就万无一失了,于是放松了对儿子的教育,等到教师告状上门,才感到情况不妙。三年级时包X转到我校就读,情况尽管有所好转,但因其对数学提不起兴趣,对学习数学已经产生了排斥心理,即使在外界压力下,也只能维持60~70分水平。

    2学习心理分析

    一节数学课上,我让包X到黑板前演算一道题。

    出示题目:363-363÷121+28x0+12

    师:请你把这道四则混算题解出来。

    包:(站在座位上不知所措)

    师:别慌,请你把这道题在黑板上演算一下。

    包:(慢慢地上前演算)

    363-363÷121+28x0+12

    =0÷121+0+12

    =0+0+12

    =0

    师:想想为什么这样做,说说理由好吗?

    包:(呆了一下重新计算)

    363-363÷121+28x0+12

    =363-3+28+12

    =360+40

    =400

    师:别急,看清楚了再做。

    包:(重做)

    363-363÷121+28x0+12

    =363-3+0+12

    =360+0+12

    =36+12

    =48

    从包X做题情况分析,他对自己是否能正确计算毫无把握,对计算方法搞不清,审题“蜻蜓点水”,解题时随心所欲,根本不会仔细审题。把教师的提示看成是对自己的否定,到黑板前演算也是出于无奈,带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上前应付,故三心二意,一错再错。这种数学学习心理的形成,主要是长期不扎实学习造成的,究其根源是对数学没有好感,没有兴趣。

    据我调查了解,包X的数学学习心理从新奇到厌学,走过了“新奇→平淡→冷淡→不好玩→没意思→讨厌”的过程。刚上学时包X对数学还是感兴趣的,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挫折时,师长没有及时给予心理上的疏导,于是慢慢开始冷淡数学,随着失败体验的增多,冷淡程度不断加深,直到厌烦心理(行为)的产生。

    二、转化策略实施过程

    数学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需要从小培养。包X已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其数学厌学心理相当严重,转化有一定难度。因为他一直处在强制性的学习环境中。笔者为此专门设计了一套转化策略体系,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其体系结构图示如下:

    1捕捉转化契机,找准切入口

    面对这样一个对数学失去兴趣已达三年之久的学生,他的心理定势已相当顽固,在包X的头脑里已出现了“数学魔鬼”的意识,要想转化必出奇招方能奏效。所以笔者非常慎重地捕捉转化契机。

    机会终于来了,学校要举行四年级数学操作能力竞赛,每班两名学生参赛,笔者果断地让包X参加比赛,不管比赛结果如何,对他都是一个转机。因为作为一名数学成绩很差的学生,他从来没有参赛机会。当听到让他参加比赛的消息时,他一下子变得惊奇和兴奋,对数学教师也变得热情了。上课是那样的专注,作业是那样的认真,比赛准备是那样的努力、主动,真是前后判若两人。

    2转化策略运用

    (1)欣赏策略:培养有意感知数学的心理

    数学操作能力竞赛,包X只差3分就能获三等奖,他自己感到非常遗憾,我并未因此指责他,而是在全面分析他比赛卷面的基础上指出他的优点:操作性题目,如估算重量和长度,这两项在全部参赛人中得分居第二位,但在基础分上失分太多,比较容易画的三角形和梯形的高都画错。我在赞赏他的数学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告诉他如果基础题上再加把劲儿,完全有可能获奖或夺魁,并让他明白,基础知识是靠平时一点一点积攒的。在我的欣赏和鼓励下,包X初步从厌烦数学中走出来,产生了有意感知的心理,觉得数学也没那么讨厌。

    (2)成功策略:培养有意注意数学的心理

    成功策略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多让他回答较容易的问题,做简单的题目,如口算题、基础题,创造机会多让他体验成功;另一个层面是根据包X的特点和现有能力制订奋斗目标,把起点放在他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使他产生追求成功的欲望,以小步前进,将挫折降低到最小程度,使之长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连续的成功使包X学习的信心提高了。一次下课后,他破天荒地走向讲台叫一声“楼老师” (这就是成功的魅力,把师生的心拉近了)。毫无疑问,他不但对数学产生了好感,而且对数学老师也产生了亲切感,上课注意力高度集中,产生了有意注意数学的心理。

    (3)造环策略:培养有意识记的心理

    笔者在给包X营造良好心理环境的同时,注重班风的建设,引导学生看别人长处,赞他人优点。要求学生每天至少注意别人的一个优点,同学中形成看别人长处的风气,做到个个都赞扬别人,人人都得到别人赞扬。包X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一次又一次地调整了消极的数学学习心理,开始尝试与同伴共同学习数学。包X不但对数学产生了好感,而且开始产生了兴趣。难怪他回家告诉父母,他现在最喜欢的学科是数学,最崇拜的老师是数学老师。这表明,包X已产生了有意识记数学原理的心理。

    (4)自炫策略:培养有意思维的心理

    我对包X在实施欣赏策略、成功策略和造环策略的基础上,启动了适度自炫策略。如他的数学作业本从 (楼子根)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