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3200306
课程改革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关系刍议
http://www.100md.com 2002年3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8期
     正在逐步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已经广泛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心理健康教育对新课程的实施有什么促进作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根据指导和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刚兴起的时候,人们重视的是对有心理困扰学生的个别辅导,后来转向重视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活动课。而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已被要求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包括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等方面。这种转变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

    人的心理品质是在他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学校的学习生活是学生生命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学校的学习活动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学生的许多心理品质是在课堂环境、课堂生活中形成的。在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而且在发展着能力,并在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集体活动中认识自己,感受自己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产生对自己的评价和感情。如果学生在每天活动时间最长的课堂上不能发现并发展自己的能力,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就无法形成应有的自信心。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比较薄弱的方面。究其原因,有教师素质问题,也有现行课程和教学方式的限制。

    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包括潜能和人格的发展。然而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及情感、人格的发展缺乏应有的关注,这样一种课程模式和相应的教学模式难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如果学生的能力没有机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就难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包括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因而也就难以发展起健全的人格。现在,课程改革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和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就为通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健全人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可能性。

    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为教师适应和实施新课程做好了思想观念和能力方法的准备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不同的取向和模式,一种是重视解决心理症状的矫治取向和与之相应的少数人参与的心理卫生模式,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仅是建立一个心理咨询室,设一个或几个心理咨询老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矫治;另一种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发展和预防取向,以及与之相应的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发动教师全员参与,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教育途径,通过各科教学、各种教育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纵观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时至今日,强调发展性取向、重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已成为一个趋势。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相应的教学方式有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因此,已经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教师将比较容易接受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比较容易实现配合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首先,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基于学生的发展,关心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课程改革的推进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具有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而教育改革实践表明,观念的转变有赖于与实践过程的互动。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动教师全员参与,因此,教师在参与这一实践的过程中会逐步转变教育观念,接受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这就有可能为新课程的实施作好思想观念上的准备。

    其次,要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这就要求教师要以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理念、态度和方法来进行教学,要有实施新教学方式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教育途径和方式,心理辅导集中地体现了现代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帮助学生发挥潜能、迈向成长、完善人格的价值取向,同时,其形式、过程以及许多操作方法都体现了现代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等现代教育理念。

    例如,集体心理辅导主要采用活动的形式,包括讨论活动、游戏活动、角色扮演等,通过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从活动中领悟;教师不是简单地把对错的判断或现成的规范、解决办法告诉学生,而是帮助他们澄清问题,让学生自己作决策,这与当前许多教育教学活动只是把现成的知识或结论告诉学生是完全不同的,它体现了重视过程体验和构建学习的理念。

    又如,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要与学生进行平等、双向的沟通,而不是单向灌输;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尊重每一个学生,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表达意见的机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互相倾听、分享和思考不同的意见,教师的这种教学态度和方法将非常有利于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从上述的具体分析可见,心理辅导活动的实施原则与课程改革及其教学方式的变革有许多相通之处,具有组织心理辅导活动经验的教师接受和实践新的教学方式将会有较好的思想和能力基础。

    我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中看到,教师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想按照心理辅导活动的特点来上心理课,或者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必须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改变以往教师权威的角色,树立尊重学生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双向沟通外,还必须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学会倾听和沟通的技巧,把握表达的时机、分寸和教育的艺术等等。这对习惯于居高临下、外部灌输、讲授为主的教师确实是一个挑战,但无疑也是一次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实践机会。

    不少上过心理课的教师都深有体会,他们通过组织心理辅导活动改变了自己的观念,优化了教育的方法,也改善了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教育教学更有效果。这些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完全可以迁移到课程教学的改革上来。实际上,这就为教师实施新课程做好了思想观念和能力方法的准备。

    三、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助子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如前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又有助于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课堂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去寻找教学内容中有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也不是牵强附会地硬与心理健康教育挂钩,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

    第一,教学要含有发展学生潜能和促使学生人格完善的目标,要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能力和健全的人格,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掌握技能;

    第二,要创设能激活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学生通过参与才可能获得发展;

    第三,要营造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

    第四,要采取支持学生成功的教学策略,给学生提供成功发展的体验,让学生形成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第五,要建立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平等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的发展。

    这种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学习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非常有益,有助于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课堂教学中不同意见的平等交流有助于学生形成对话的意识和开放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整合各种观点的智慧和容忍不同意见的胸怀,有助于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这些都有利于新课程目标的实现。

    目前,许多学校纷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其工作思路并不完全一样。有的学校只是由几位教师负责上心理课,开展心理咨询,其他教师参与不多;有的学校则在全体教师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全员培训,发动每位教师自选课题,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我认为,全员参与的工作思路具有双重意义,它不仅使教师们参与科研和实践,接受现代教育理念和辅导的方法,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又可以为逐步推进的课程改革做好教师队伍方面的准备。

    栏目编辑/王 莉 (王小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