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3200282
走出虚拟世界的困扰
http://www.100md.com 2002年3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9期
     [编者按]网络时代的到来影响到了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从经济、政治到文化,从工作、学习到生活,都在进行着一场根本性变革。网络对人类的影响更多的在青少年身上得以体现。早在2000年底,国内互联网用户已达2250万人,其中有不少于80%是青少年用户;在中学校园,上网已经成为中学生们最流行的课外活动之一。那么,网络究竟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什么?青少年为何如此痴迷于网络?面对一些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我们的教育者应注意哪些问题?

    互联网的发展给现代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网络以其亦真亦幻的虚拟现实、信息资源的共享、快捷友好的界面操作、引人留连忘返的刺激情境,展示了美好的数字化乐园,也正是因为它的这些魅力,使求知欲旺盛、好奇心极强、追求时尚的中学生对它趋之若鹜。然而由于互联网本身的特点以及中学生所独有的心理发展特点,使他们在充分享受着网络带来的诸多方便与乐趣的同时,其身心也正承受着网络负面效应的影响。

    一、中学生的网络心理障碍

    孤独、抑郁 在网络时代,只要有一台PC机外加一些设施,就可以进入因特网系统,通过因特网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进行交流。

    可尽管网络无中心散布式的结构使平等自由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尽管人们由于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形成一个网络群体,使得“天涯若比邻”,但网络中的人际交往主要是通过人机对话来实现的,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相比,它掩盖了许多丰富的内容:眼神、微笑、手势、语调等非语言符号。在网上,人们无法体验到现实中的情感交流所带来的愉悦;人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特别是其内在的亲和动机得不到较充分的满足,因而长期的网上交流,会使人们逐渐失去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和参与感,紧张、孤僻与冷漠则乘虚而人,从而害怕与周围的人交往,使得“比邻”亦“天涯”。

    一些青少年网民内在的孤独感使他们更加依恋网络,一旦离开则无所适从、烦躁不安,整个人呈现出电脑化、网络化、非人性化的状态,易产生人际情感淡漠,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等现象,进而渐渐走向个人的孤独世界,甚至引发严重的后果。据报载:2001年2月26日凌晨,浙江省金华市区某中学14岁学生冯某从大桥上跳入江中自杀身亡。原因是该少年三天三夜一直未回家,父母到处寻找,结果在网吧找到了儿子,冯某被父亲批评后,在回家的途中突然从大桥上跳入江中。

    色情成瘾 现今网络已成为最大的色情供应渠道,某些色情网站为了增加浏览人数,还起些十分巧妙的名字,引人误人陷阱。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性生理迅速发育,而性心理还处在发展阶段,他们对自身生理的变化充满了疑惑,对性知识充满了好奇。网络上不健康的宣传方式,常常使他们获取一些不健康的性知识,并产生性冲动。而家长的忌讳,学校性教育的缺乏,致使中学生的性知识教育跟不上他们的发育需要,这样一来,使有些中学生容易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性心理和行为,还会损害身心健康。

    思想道德错位,价值观扭曲网上盛传着这样一句话:无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种网络行为主体的相对隐蔽性,使青少年学生有机会“自由地释放自己”,似乎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因此,对于自制力较差的中学生来说,同一个人,在网络虚拟环境下的行为与现实中的行为往往显现出巨大的反差,出现双重人格。笔者所任班级的学生陈某,平时绝对属于那种“学习认真、成绩优异、尊师爱生”的“好”学生,但是在计算机课上,他却利用上网机会,在留言薄上攻击、谩骂班级的同学。可以想像,如果是在不知道彼此是谁的陌生网站,那么那种谩骂、攻击、发泄恐怕会更令人震惊!这种不文明、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若在网上得以蔓延,无疑将会严重扭曲青少年学生的人格。

    在如今的互联网上,英语内容占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垄断网上资源,一方面通过网络传播着一些对世界文明进程可以起推动作用的文化信息;另一方面又将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渗透其间。青少年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盲目地浏览大量的网络信息而不能有效地加以取舍,不能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作出理性的分析,从大方向来看,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甚至国家政权的稳定危害极大。

    学习兴趣下降,不思进取 网络以传递信息的丰富性、多元性、快捷性、时效性,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当今世界的崭新窗口,他们可以借助互联网自主地获取多方面的学习资源。现在中学生接受新信息的快捷程度和广泛程度超过了大多数的教师,这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习能力创造了条件;而他们在网上冲浪的过程中,也确实掌握了一些网络技术,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即网络社会的基本生存本领。

    而另一方面,我们看到,面对社会飞速变迁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紧张的学习生活、频繁的考试带来的压力,有些青少年学生没有采取直面现实、积极进取的态度,却往往逃避现实,选择上网来寻求暂时的安宁和超脱。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位沉迷于游戏网站和网上聊天的男生,成绩节节下滑;还有一位男生在遭受学习的挫折后,竟然逃学泡吧!类似这样的现象,为数不少。他们借助网络上的游戏来消磨时间,使高科技的计算机沦为游戏机。当网络上的“片刻放松与苟安”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以后,面对学习,他们只会更加厌烦。可见如此上网,对这些学生来说,非但无助于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和压力,相反只会导致他们的学习态度更消极。

    总之,网络给中学生带来了欣喜,也带来了一些困扰。据研究,网络心理障碍这种现代病已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重视,我国也发生过多例因此自伤的患者。其主要表现是无节制地长时间上网,造成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低、生物钟紊乱、混淆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严重者产生自残意识或行为。所以,学校、社会和家庭应予以高度重视,在充分利用网络的同时,也要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它给中学生带来的伤害。

    二、如何防治中学生的网络心理障碍

    第一,学校和家庭对于中学生上网要正确引导 家长和教师要引导、教育青少年学生学会筛选有用信息,提高抵制信息污染的能力,使他们不仅成为电脑的使用者,更要做网络世界的建设者和真正主人;要引导青少年学会区分网络社会和现实生活的界限,不要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把上网当作逃避问题或者调适消极情绪的工具。

    第二,家长要有防范意识 有些家长由于不了解网络,不知道网上也有大量的信息垃圾,所以对子女上网听之任之,等问题出现了还未能察觉。对此,家长对子女上网可提出必要的约束条件,如公开上网、限时上网等,并注意有目的地培养子女自我监控的能力和良好的上网习惯。

    第三,中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用“脑”和理智上网习惯 专家建议,普通网民正常的上网时间一般每天不要超过两小时,且在操作一小时后应休息15分钟;在上网之前要明确上网的任务和目标,把具体要完成的事情列在纸上,限定上网时间,准时下网或关机,决不姑息迁就自己;未成年人上网应在家长、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第四,教师和家长要切实重视中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 网络并非万恶之源,并不是每一个上网的中学生都会出现以上问题。出现问题的学生大多数是本身有心理困惑,在现实生活中又找不到解决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并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家长多些心理方面的知识,尽量做到理解和尊重子女的心理需求。

    中学时代是人的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问题多而且错综复杂,所以要在根本上消除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首先要从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做起。

    当然,一旦学生出现了问题,教师、家长也不要盲目怪罪他们,而应该多关心、多理解他们,多为他们创造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把压抑的情绪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方式宣泄出来,以转移他们对网络的依恋。同时,还要培养青少年学生有更多的业余爱好。

    总之,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出一片灿烂的晴空。 (马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