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200257
青少年上网遨游 教育者做些什么?(2)
http://www.100md.com 2002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10期
     据他们自己所说,上网聊天无拘无束,可以缓解心理上的压力。

    交友 曾有报纸报道,一些中学生因为交上了网友,一放学就与网友聊天解闷,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游戏 中学生在玩网上游戏时,可以以不同的虚拟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寻求游戏中的刺激,由此,时间一长就会迷恋而不知返,甚至成瘾。

    猎奇 目前许多国际黄色网站和国内黄色网站都可以链接,中学生在网吧或家里上网,还很难对这些黄色网站进行监控和防护,有时候出于好奇,有时候是由于偶然的因素,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一些中学生因为缺乏自制力和辨别能力,容易受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侵害。

    学习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上网真正去享受网络信息资料,并将它用于学习的仅占10%左右。

    另外,中学生一旦接触网络,在时间上如果没有人管理,就会出现无节制的现象,他们有时会通宵达旦,根本不顾学业和身体,再加上他们上网的目的和所接触的内容,使得教育者们很担忧。

    二、中学生上网心理分析

    中学生为什么如此痴迷于网络呢?上网对中学生的心理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归属感和依赖感 今天的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是大人眼中的“太阳”。而他们在受尽照顾的同时,很难有自由的与同伴交往的机会。网络的出现,使中学生可以以不同的身份在网上与人聊天、交友。在网上,他们可以找到很多与自己行为和想法相似的“伙伴”,这使他们对网络有一种归属感和依赖感。这种情感上的满足感使他们思网不归,沉迷其中。上网聊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中学生排解心中的孤独。

    自由感和平等感“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谁。”这句网民的口头语反映了网上交际的主要特点。在网上交友聊天,个人的真实身份是完全丧失的,不需要面具,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看起来更平等。

    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由于难以找到平等的自由交往的机会,虚拟的网络世界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一要求,填补了他们内心的空白,如果中学生的网上交际能做到不过度入迷,上网交友聊天对现今的独生子女一代,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而现实中中学生开始接触网络,很难理智地做到这一点,网络的自由感往往使中学生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依赖于网络上的情感交流,远离现实社会,性格变得孤僻离群。

    虚幻感 在网上聊天、游戏时,中学生可以以多种身份出现,可以尝试与现实社会中完全不同的角色,这使他们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刺激感和满足感。这样就使他们更依恋于虚拟化的网络生活,从而减少与现实的交流,与家人、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系开始变得淡漠,内心逐渐变得枯燥,慢慢地就会失去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和参与感,最后可能会导致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难以对自身的角色进行定位。

    网络社会的虚幻感和隐蔽性使在宠爱中长大的一代中学生,淡化了在现实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对于责任感的培养起到一个负面的作用。此外,由于网络的隐蔽性,人们在网上的行为没有道德约束,这对于自制力较差的中学生来说,很可能会导致网络犯罪。

    因此,在青少年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网络的这些影响无疑是消极而又可怕的,我们必须作出对策性思考并制定一些可行的措施。

    三、对策思考

    加强网络素质教育 为了使青少年学生能健康地走向网络时代,必须要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

    首先,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学校要开设好信息技术课,加强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和知识的学习,增强网络能力,使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为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其次,加强网络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以及网络资料信息辨别、能力的培养 使中学生了解上网的规范,培养网上的文明行为习惯。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通过网站做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网上宣传正确的上网心态和进行网上的心理服务,减少网络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的负面效应。

    设立网上心理导航 从青少年学生上网内容和方式看,网上聊天是他们网上娱乐的主要内容,但从随机抽查的聊天话题和内容发现,他们的内容很无聊、很空洞。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的网上行为需要一种正确的心理导向,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和其他中文网站中可设立心理导航台,使中学生在学会如何运用网络,健康顺利地走向网络时代。

    孩子上网之后……

    武安静

    孩子又上网了,我已经怒不可遇了

    一个月之内,这已经是第三次了。我无法理解,他怎么就这么不懂事。孩子回到家之后,我照例一顿训斥,并威胁他如果再去网吧就不用回家了。令我吃惊的是,他的反应非常激烈,转身就要走。眼看僵持下去也无益,我只好让妻子拦住他。

    儿子近一个月来为什么越来越不听话了?为什么我越禁止越不见效果?我静下心来思考了一下,这时手头报纸上的一则故事提醒了我:

    古时候,燕国有个叫赵礼的人,他有一块田就在路旁。这条路有一段比较低洼,一到下雨时,路上就积了好多水,泥泞难行,行人便都从他的田里绕着走,踩坏了很多庄稼。为此,赵礼在他的地上插上了块“禁止通行”的牌子。牌子插上以后,行人仍然熟视无睹,照踩不误。赵礼很生气,又另生一法,在这段低洼路和田地中间挖了一条行人难以跨越的鸿沟。谁知适得其反,不仅没有堵住行人踩庄稼,反而由于要绕大弯子而踩了更多的庄稼。

    后来,他冷静地想了想,人总是要走路的,而且不愿走坏路,如果我把这条路修好,他们不就可以不从田里绕了吗?于是,他排积水,填洼处,给行人铺了一段平坦的路。路铺好之后,他田里的庄稼再也没有被踩过。

    我反省了一下自己的教育态度的教育方法,发现其中有许多不科学的地方。

    孩子第一次上网之后,我就是一顿训斥;第二次上网后,我又训斥了他一顿;接着第三次还是训斥。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训斥,使他产生了严重的逆反情绪,以至于开始和我对着干。这让我想起了教育心理学上说过的“超限效应”: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过久,易引起人的逆反情绪。这种逆反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疏导,最终会导致反抗心理。所以,“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

    找到症结后,我开始变换方式跟孩子接触

    了解他刚刚学会上网,挡不住网络的诱惑,因为家里的电脑没有上网,所以就跟别的孩子一起进了网吧,并未意识到其中的危害。既然孩子这样想上网,我干脆开通家里的拨号上网,满足了他的愿望。家里的电脑上网之后,孩子再也没有去网吧了。

    初战告捷,高兴之余我又在思考新的问题。孩子沉湎于网络之中也不行,得采取措施,但我又担心如果方法不当,非但改变不了他的“一网情深”,甚至可能把他重新推向网吧,这样的话将前功尽弃。

    左右为难之际,我想到了温水吞青蛙的办法:将一只青蛙放在水中,然后慢慢加热,青蛙会很安静地呆着,直到被煮熟。而直接将青蛙放入热水中煮,青蛙会立刻跳出水面逃逸。想到这里我茅塞顿开。

    以后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和孩子聊聊天,和孩子玩玩纸牌,给予他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孩子喜欢打排球,我就给他买了个排球,鼓励他参加排球队训练;节假日孩子在家无聊时就会上网,于是节假日我尽量带孩子出去转转,有时也引导孩子一起上网查查资料……

    渐渐地孩子和我的心理距离缩短了,孩子的上网时间减少了,而且不再沉湎于网络游戏,开始把网络当作学习的工具。

    看到孩子的进步,我体会到教育成功的喜悦……

    对于孩子上网这件事,家长的教育方法要科学,要讲策略

    一是要正确认识网络的“两面性”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在给青少年带来种种好处的同时,也正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是要充分了解孩子,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作为家长不是要考虑让不让孩子触网,而应认真思考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上网。正如一位教授所说:“IT技术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不要用我们成年人对互联网的无知来反对孩子们的进步,我们应该在网络的使用和发展中规范网络的道德。”我们必须对孩子进入网吧、私自上网行为进行必要的干预。

    三是要坚持采取淡化、转移的心理疏导办法

    疏导的方法是由孩子的心理内化规律和道德教育自身特点决定的。人的道德行为是受道德观念支配的,而道德观念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定会表现出来,堵是堵不住的。只有通过正确的心理疏导办法,才能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吴 锋 颜惠珍 武安静)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