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2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3200179
以普及化促进专业化(2)
http://www.100md.com 2002年4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第12期
     让学员边学习、边做案例、边讨论案例,学员收获很大,辅导技能和素养都有很大提高。

    案例实践和研习模式

    心理辅导案例实践和研习的基本模式是:专家指导——实践操作——小组讨论——成果总结。

    专家指导专家讲授基本理论和技术,根据目前实践情况,尤以认知干预和行为干预两大理论为重点。专家要对学员研习情况予以全程关注、及时指导,并对学员个案辅导和研究能力与素养进行前后评估,以确实了解学员的学习收获与成果。

    实践操作从个案确立、案主资料收集、诊断分析到干预措施制定和实施,学员都要动手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领会辅导理论的要义。

    小组讨论大班讲课学员交流机会很少,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将各自的案例让其他成员评头论足,调动集体智慧,帮助其不断完善干预方案。小组指导者应该由专家担任。

    成果总结 对于学员所做个案要及时总结。总结过程是一个反思的过程、思维再加工的过程、提高辅导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员构建自己的辅导理论的过程。

    落实全员参与的基本策略:班级本位的心理辅导活动

    全员参与是普及心理辅导的重要策略。台湾中小学积四十多年心理辅导的实践经验,总结出若干重要原则,其中有一条原则叫做全员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全员参与,才是真正形成了气候。而以班级为本位的心理辅导,让更多的班主任老师介入,可以落实全员参与。

    班级心理辅导为同辈群体资源的开发提供平台

    它是以团体辅导及其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形式,旨在充分利用群体的辅导资源。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指出,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内聚力,这种凝聚来自于成员们对团体内部建立起来的一定的规范和价值的遵从,它强有力地把个体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结构联结在一起,使得团体行为深深地影响个体的行为,团体内有个体所没有的动机特征。这为调动同伴群体的教育资源,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内涵上讲,班级心理辅导同心理辅导课程更相近,所不同的是心理辅导课程是以“课”的形式进行全班的心理辅导活动,而班级辅导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堂以外进行,在时间和空间上更为灵活。我们不大赞成心理辅导课程搞统编教材,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有各自的成长需求,心理辅导活动主题应该依据学生的需要来设计。因此,心理辅导活动课程的发展应该是走向校本、走向班本,班级本位的辅导活动符合辅导个别化的精神。

    班级辅导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教育能力

    由于班级辅导活动不仅帮助学生解决成长的问题,而且也为教师与学生在心理层面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了情境,这将有力地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另外,班级心理辅导的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游戏辅导、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价值澄清、理性情绪法和音乐调适等等;在活动实施中,要求教师转换角色、激活学生的心理历程、小组发动、环境设计和活动评估。这就使得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辅导技能,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为学生成长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优化教育生态环境 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的思想、观念、情感和行为方式都要受到周围人群和环境的影响。如果把学校和家庭看作是与学生发生密切联系的生态系统,教师、家长和学生是这个系统的要素,要素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有时问题表现在学生身上,但根由在学校、教师或者家长身上。学校环境良好与否、教师和家长的心理、行为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行为的健康。因此,教育生态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优化这些教育生态环境,实际上为学生心理健康建立了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优化学校心理环境

    学校环境主要是指文化心理环境。许多事实表明,学生的人格特征的形成与学校环境的熏陶是分不开的。例如,一个升学竞争气氛浓厚的学校环境,其学生中厌学、过度焦虑、情绪困扰的比例必然增多;一个民主、开放、宽松的学校环境,其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创造意识必然增强。

    如何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环境?这种学校环境氛围是渗透在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和各项教育活动之中,渗透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之中的。积极的环境,应该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自豪和创造的喜悦;应该没有压抑的气氛,没有对学校生活的厌倦和恐惧,没有刻板的教条。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为每个学生充分而自主的发展提供社会支持。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学校更为持久和深远。在家庭里,子女与父母以血缘为纽带的亲子关系,不论在情感上,还是利益上都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所无法替代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家庭心理辅导,优化家庭教育生态环境。家庭心理辅导是指,学校指导家长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辅导活动。家庭心理辅导的基本任务有:

    1 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具体包括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问题,了解心理保健常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2 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生态环境。具体包括建立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建立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提倡正确的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重视父母的榜样示范。

    3 指导家长如何关心子女的学业。具体包括建立适当的教育期望,培养孩子积极的学习心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调节孩子的身体状态。

    优化社区环境

    要建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社区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可以建立社区心理服务网络,优化社区教育环境。从上海的实践情况看,社区心理服务主要功能应定位在:预防为主、矫治为辅。具体体现在:

    1 向社区人群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常识与观念。

    2 建立中小学生成长危机的预警系统。例如,孩子有心理困扰乃至自伤、自残或者自绝意念,可通过社区辅导中心热线求助。

    3 综合社区的学校教育资源,为社区的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训练、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心理服务。

    4 开办家长心理辅导讲习班,为家长提供辅导建议。

    栏目编辑/王 莉 (吴增强)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