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20013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走在新课改前列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2期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科学有序地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以新课程倡导的“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改革实践为出发点,着重探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新课改二者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力图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新课改的突破口,为新课改服务。

    一、新课改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抓住新课改的机遇有所突破和创新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新课改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新课改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及评价等方面的变革,对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一些在过去已经习惯并行之有效的做法,都要重新考虑。

    从学校层面来看 为实现从“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不仅要改革学校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而且评价的功能和技术也应有根本性的变革。评价的功能不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评价的内容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要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还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新课改使得学校教育的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并通过不断成功的体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产生自我价值感,树立自信心;同时新课改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实现民主教学,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说话时腰弯下来,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过去“ 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正在悄悄地被“ 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营造出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对教师的信赖感,从而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自己的困惑疑问,并随时得到教师的理解、支持、帮助、指导,这也正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要努力创设、营造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无论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还是班团队活动,都应当创设这样的环境,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从教师层面来看 新课改使得过去一味由教师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开始“ 裂变”,教师不再单纯传授知识,解答疑虑,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探究知识,课堂上出现的不仅仅是“ 教”,还有“学”的场景。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尽快实现角色转变,以适应新课改的需求。

    新课改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够与学生们一起分享彼此感情和想法。它要求教师从权威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有同情心、爱心、自信心,诚实、正直,懂得尊重别人,有责任心,能够承受挫折,学会与人合作;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我表现,做学生的朋友。新课改促使每一位教师自觉地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者,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之师,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为学校教育全过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师资保障。

    从学生层面来看 新课改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条件,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将得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及面临的心理问题受到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推动中小学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策略,促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前途选择等方面取得良好适应,为新课改服务。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更新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转变或改善教育方法的特殊作用,新课改应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国内外的研究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指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其体现了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广大中小学教师转变观念,接受“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和实施新课程。

    1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教师更新观念,为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奠定基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 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与发展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协助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教育服务,应当无偏颇、无成见、无条件地面向全体学生,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别和特殊发展,既不能使个别差异消失在全体之中,也不能只注意个别而放弃全体。它要求教师坚持“ 同感性理解”、“ 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学生”等一般操作原则,设身处地地以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去感受、体会周围的人和事物,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积极引导他们互相倾听、分享和思考不同的意见。教师的这种教学态度和方法不仅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而且有助于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突出以活动为载体,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活动体验,帮助学生澄清问题,找到自我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并自己作出决策,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 助人自助的原则,也体现了新课改重视过程体验和构建学习的理念。

    第三,预防胜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和发展,帮助学生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个性性格的完善发展以及心理潜能的最大开发,而不是问题矫正。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价值取向与新课程倡导的“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具有一致、相通的内容,有助于教师通过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更好地接受课改新理念。

    2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教师优化教育教学行为,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教师和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等密切相关,教师或家长随意对学生的否定性评价或过高的期望和要求,都会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形成较低的自我概念或过重的心理压力,引起学生内心冲突和紧张。尽管教师或家长常常不是有意去伤害学生,然而他们不恰当的教育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却是相当严重的。因此,我们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并不是心理咨询和治疗,而是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于日常的班主任工作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之中,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之中,并辅之适当地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问题的有关活动,实现情绪调节、情感体验、心灵沟通和理念的认同,达到防治学生异常心理和行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目的。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不断改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氛围,善于发掘蕴含于知识本身的情感,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把更多的“ 情”和“ 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让学生在情绪高涨时获得成功体验,并从教师的期望中获得更多的自我肯定。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师生才会成为朋友,学校才会成为乐园。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自己合作、活泼、愉快、乐观、幽默等积极和健康的心理品质,以自身的心理健康为学生提供观察模仿的榜样,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最有说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教师改善教育方法,为适应和实施新课改做好准备

    在中小学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几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因此,要真正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并使其产生实效,就必须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常识和技巧。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教师懂得尊重理解学生,学会接纳和分享,掌握倾听和沟通、表扬和批评的技巧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水平。这对习惯于传统师道尊严、专注知识传授的中小学教师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但无疑也是一次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实践机会,能够有效地使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安全、愉悦与和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新课改需求,更新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转变或改善教育方法的特殊载体。心理健康教育与新课改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抓住新课改的机遇,在教育功能、管理模式、实施途径和方式方法上进一步探索;新课改应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促使教师不断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季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