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200135
心理活动课的三种基本活动途径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2期
     1 认知式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及情绪情感体验,取决于他对情绪的认知反应。如果认知反应积极、正确,那么他的情绪情感体验则是积极的,采取的相应行为也是积极的。反之,情况则不相同。认知式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认知方式,通过学生的感知、想像、思维等认知活动实现活动目标。

    (1)故事联想式

    引入故事 教师在活动开始或活动中,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提供学生阅读或倾听故事。

    联想活动 通过学生的观念联想活动,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以及表达内心感受和经验的能力。

    (2)讨论—澄清式

    专题讨论 针对当前学生关心的敏感性问题、热点问题、困惑问题展开讨论。

    辩论 就争论性问题进行分组辩论,提出正反两方面的意见。

    配对讨论 就一个题目,先两人讨论,提出一个意见,然后再与另两个人讨论,形成四个人的共同意见,再与另四个人一起协调,获得八个人的结论。这种讨论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参与感会比较高,讨论的效果会比较好。

    六六讨论分组进行,每组六人,在小组中每个人发言1分钟,在发言之前要给出个人思考时间。

    2 情境式

    通过提供、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1)氛围式

    利用录像、录音、电影多媒体手段,真实地再现某些生活场景,利用音乐渲染、富有激情的语言描述,营造出与主题相映衬的气氛。

    人际氛围是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活动增进相互沟通,形成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平等的关系。在活动中教师能切实体验学生的情感,学生能感到教师的真诚期待,师生共同体验活动的乐趣、活动的收益。

    (2)角色体验式

    根据活动需要,让学生扮演活动中某一人物角色,按角色需要思考、行动,体验该角色人物的思想、心理,学习模仿好的一面,清楚地认识到其不恰当的思维方式及行为,进而增进自我认识,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

    哑剧表演辅导教师提出一个主题或一个场景,要求学生不用语言而用表情、动作表演出来。比如,让学生表演与新同学见面的情景,表演赞美别人、喜欢别人或讨厌别人的情景,以揭示学生的内心活动,促进学生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

    空椅子表演 将两张椅子相对摆放,学生先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另一张椅子虽空着,但假设坐着一个人(或是异性同学,或是另一位同学,或是老师,或是父母),让学生先表演彼此间曾经有过的对话,或心中所想的话,然后坐到对面去,扮演对方的角色,以对方的立场说话,如此重复多次,增进学生对他人的了解。

    角色互换 与前者相似,但参与的人是两个以上。比如,辅导教师让一个学生扮演失败者,另一个学生扮演助人者。两人对话一段时间后,互换椅子或角色。

    双重扮演两个学生,一个是有“ 问题”的学生,一个是助理演员。有“问题”的学生表现什么,助理演员就重复表现什么,帮助“ 问题”学生清楚认识自己。

    (3)游戏式

    游戏是最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它具有趣味性、自主性、虚构性、创造性、社会性(契约性、互动性)的特点。

    游戏的趣味性 使学生能在紧张中放松,在不安中坦然,充分放松自我、表现自我、流露真情。

    游戏的自主性 表现在允许“自由选择”和“自由加入与退出”,让参与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不必一定按别人的好恶行事,当参与者在游戏中兴致很高时,其自主性表现得最淋漓尽致。

    游戏的虚构性 表现在它可以在一个虚构的情境下活动,在这个情境中,不同于现实生活,参与者抛弃了原来的生活角色,来扮演游戏中的角色,大家无论平时课堂上学习好坏,品德优劣,只要参与进来,善于出谋献策,都会得到同伴的尊重。因为具有虚构性,在游戏中的喜哭怒骂都不会太在意,参与者可以摘掉面具放松自己。

    游戏的创造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思考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游戏中,参与者的身心处于放松状态,由于是自主参与,积极性高涨,其思维也最活跃,他们可以自由地创造游戏内容、形式、规则,最大限度地发掘、展示自我。同时,由于游戏的团体性,团体成员之间的思维碰撞成为创造的又一源泉。

    游戏的社会性 游戏的组成是团体形态,因此,也要求成员之间协同、合作、配合。在游戏过程中,成员之间会形成大家认可的各种规则、契约。这种不成文的规则、契约,约束和规范着成员的活动。成员有共同的目标、规则、契约,在互动中产生的感情成为凝聚团体的力量,在团体中能够达到彼此互相信任、经验分享。

    一般游戏辅导的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建立伙伴关系阶段,创设开放接纳的气氛,学会表露自己和倾听别人;共同承担义务阶段,学会与伙伴共同商议、执行任务、承担责任;相互信任互助阶段,在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帮助中增进自我认识和建立尊重别人的态度;交流分享领悟阶段,交流领悟合作的价值,分享成功的体验和在游戏中产生的友谊感、成功感等各种真实感受;正确认识自我阶段,找到现实的我与自我概念的距离,萌发改变自我的愿望,建立新目标。

    3 行为训练式

    行为主义关于行为强化的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奖惩等强化手段可以建立新的、良好的行为或消除某些不良的行为。

    (1)示范

    这是一种借助模拟来习得或掌握新行为的方法。比如用“大声思维”法让起示范作用的学生大声陈述其思维过程,把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过程示范给其他人。注意力、想像力的训练以及学习处理解决矛盾冲突的方法时可运用此法。

    (2)奖赏

    利用实物如糖果、文具、分数、奖章等强化物或语言肯定学生的某种行为并增强该行为,同时增强其自信和自我效能感。这其中教师的鼓励尤为重要,但也不要忽视学生的“自我奖赏”。当自己某方面经过努力做得不错时,自我鼓掌、喝彩或给自己一个放松机会,奖励自己一粒糖果或其他物品也很重要。

    (3)惩罚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要慎用惩罚,但巧妙地运用惩罚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游戏犯规时可罚掉一次参与机会。

    (4)契约

    在活动中,师生双方共同商定一份明确、公正而可信的契约。在契约中,明确规定何种良好的行为可以得几个积分,何种不良的行为表现,每次要扣掉几个积分,多少积分就可换取何种强化物,或享受某种特权。这份契约使教师明确教育训练各阶段的重点,使学生明确知道训练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鲍艳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