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200023
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视野中的新课程改革
http://www.100md.com 2003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6期
     许多教师看来,新课程改革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两码事,一个是关于学校教材或课程改革的,与智育关系密切;一个是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二者风马牛不相及,没有任何关联。本文从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对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一、新课程改革是师生关系的一种革命

    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倡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建立应该遵守平等、尊重和同感的原则。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给学生任何指令性的命令,也不允许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学生身上,他的工作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帮助;其次,作为心理教师,对于学生发生与存在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必须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与他一起分析、讨论问题的实质与关键所在,寻找出路,走出困境。我们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倡导的这种师生关系,与传统的师生关系相比,是一种革命。

    如果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仅仅看作是师生关系发生变革的一个前奏的话,那么,新课程改革则把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这场革命推向了深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场革命。

    首先,科技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现代人接触知识的渠道大大拓宽了,接触知识的内容也日益丰富了,教师“一言堂”的时代在网络的冲击下变得不堪一击,韩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预言也即将在新时代得到重新的验证。教师在自己所教课程中的权威地位也已经岌岌可危,甚至,在更多方面,我们的老师还不得不向学生学习、请教。其次,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也给各种思想、文化提供了一个碰撞、交融、整合的历史舞台。在各种思想、文化(包括新的与旧的,东方的与西方的,中外的等等)碰撞、交融、整合的过程中,传统的教育已经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如果这时我们的教师仍然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对学生思想、行为上出现的问题不认真调查、研究,而是采取强压的工作方法与手段,则不仅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相反,只能招致学生的反感与对立。因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师生关系必然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然,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前,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提出未来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平等的。但我们认为,在仅仅注重传授、灌输,注重掌握知识与知识的特点的传统课程标准下,这种师生关系只能停留在理想中,根本无法落到实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重视,一改课程仅仅重视知识的掌握与传授的特点等,为这种师生关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我们认为,无论是把教师从神坛上请下来,还是教师自觉地走下来,教师都应该认识到,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师生朝着民主、平等、合作的方向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因此,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身体力行新课程改革,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与启发者。这种师生关系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师生关系如出一辙,同时,这种发展也说明了新课程改革必然会把师生关系的变革推向深入。

    二、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对学习目标进行一种新的审视

    历史与实践证明,我们正朝着一个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爆炸的时代迈进。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这个历史转折关头,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都必须首先思考这样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在我们的生命、时间、精力都非常有限的前提下,面对每天产生的多如牛毛的知识,我们如何才能掌握它们,并把它们传授给学生,以免这些知识失传呢?我想,就是掌握与学习任何一秒钟产生的新知识,我们任何一个人一辈子不睡觉都学不完,就更别说传授了。所以,教育的目标不能再局限于简单的传授,否则,我们的后代不仅不会成才,反而可能最终会被自己创造的科学技术压倒、击垮。我们不能再把我们自己当作知识的中转站,不能再把学生当作一个简单的知识容器,不能再把学生的学习目标认为是简单的继承。我们的教育必须对学生学习的目标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必须着眼于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其学习知识、探索未来与幸福生活的能力,培养其利用已有知识生发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

    笔者曾经接触过许多咨询案例,这些案例可以被看作传统教育对学习目标缺乏思考而造成的严重后果。这些案例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但是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一些在家长、教师的一片喝彩声中长大,在一路鲜花和掌声中考上大学、读研、甚至读博的优秀学生,常常存在着一些生活适应困难的问题;如对人生道路感到迷茫,找不到生活目标,价值观迷失、混乱与缺失;一旦遭遇挫折就感到无法面对,情绪情感变化很大,表现也非常强烈。这些问题出现的时间常常发生在毕业与社会接触一段时间,对社会有所认识之后,或是在持续的紧张与学习压力消除,有机会思考自己人生道路的时候。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因为他们的学习与人生目标不明确,并且常常缺乏必要的思考。他们常常为“我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人为什么活着”、“教科书上的东西为何与现实反差如此强烈”、“是与非到底如何区分”等问题找不到答案而烦恼不堪。

    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的教育者是如何解决类似问题的呢?通常是告诉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宏伟的目标,应该当科学家、当政治家。那意思好像是说,当了普通的工人、农民、就是没有出息,就是低人一等,就是大逆不道似的。更有甚者,报纸上曾经报道过一位“讲实话”的教师,他在课堂上竟然这样公开“教育”学生:“上学是为了当大官,挣大钱,娶美女”。据说,后来这位教师被清除出教师队伍。在这儿,我们暂且不评价这位教师说得是否是实话,我们也暂且不妄自揣测有多少教师在课堂上曾经对学生讲过这些实话,我们更不想把这种实话同“为了国家的繁荣与昌盛而努力学习”做一个价值上的比较。但我们对我们的教育目标本身给学生学习目标带来的思考上的混乱做一个沉重的反思:这种教育是一种现实与理想严重脱离的教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这种教育导致埋怨、失望、愤怒、感到受伤害等情绪接踵而来。最令人痛苦的事却不是这些,而是使学生以后的路难以取舍,迷失方向。

    所以,我们认为正是这种对学习目标、人生目标缺乏思考的教育给许多学生带来了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带来了适应困难的问题。诚然,我们需要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我们同样需要心理健康的、能脚踏实地地在平凡岗位上快乐工作,享受生活的公民和劳动者,他们同样是国家不可或缺的财富。新课改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这说明新课程改革是着眼于现实的,是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目标的—种探索与重新审视。在这种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只有在促进学生把自己所学内容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思考、探索的情况下,才会缩短学生步入社会的适应期,尽快地成为社会合格的一员。

    三、新课程改革体现了对人性的一种终极关怀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表明,人们已经开始重视自己的精神生活,开始重视自己的生活质量,这是人类文明与进化史上的一个进步,是人类对自身、自身价值、幸福的一种人文关怀。我们认为新课程的改革同样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这一终极关怀。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包括精神的、物质的)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被一些科学家称之为“科学的异化”、“科学的反噬”。教育的产物——人,也曾经是“科学的异化”、“科学的反噬”的一部分:人接受教育好像就是为了接受知识而接受知识;就是为了以后步入社会接受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能够获胜;就是为了创造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我们说这种教育把人当作了机器。这是对人性的抹杀,它忽略了人作为“人”,区别于“物”的特殊价值,是对人性错误认识的一种表现。

    “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这两个具体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是社会、教育对人与科学技术、人与教育、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性认识的一个反思,是对人性认识的一个历史性的总结。 (钱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