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3200037
第六部分 中小学生生活与社会适应指导(第四讲)
http://www.100md.com 2003年2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6期
     (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在学校工作中对学生要进行正面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革命理想,有正确的人生观和挫折观,能自觉遵守纪律,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意志和毅力。

    理想,是人生奋斗追求的目标。崇高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有了它,就有了抗御逆境的能力,有了它就可以战胜挫折。有的人思想脆弱,缺乏吃苦的思想准备,经不起任何磨难,一旦遇到困难和阻碍,便会产生心理挫折。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就是要遇到困难就克服,受到挫折不灰心,永远保持坚韧顽强的进取精神。

    (二)帮助学生调整需要结构

    挫折感实际上是一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感受。中学生的需要从其现实性来看,有以下几种:1.正确的、合理的需要,但由于客观环境不够理想,其需要得不到满足。例如,学生课余时间要求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但学校领导不予支持,于是会出现烦恼、不满等挫折反应。2.健康的但不切实际的需要,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而无法实现,因而遭受挫折。例如,高中学生都希望上大学,但由于教育经费、师资等条件限制不能实现愿望,也会产生挫折感。3.不合理的、过高的需要,是目前社会经济不可能满足的,于是也会产生不满情绪。

    老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对于不合理的过高的需要,要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调整需要的结构,放弃其不合理的需要。

    (三)指导学生树立适合自己特点的抱负水平

    抱负水平是一种对自己的行为将要达到某种程度的心理需要。抱负水平的行动目标及其标准由自己规定,而不是他人或集体强加的。学生抱负水平的高低与变动,受个人的学习成败经验的影响,一般认为学习成功的结果有利于提高抱负水平,成绩愈大,期望的动力愈强烈。失败后的消极情绪和行为影响会降低抱负水平,失败愈惨重,则愈为明显。有自信心的学生比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更能确定适当的、切合实际的抱负水平。因此,教育中要注意两种倾向的学生:一种表现出对学习信心不足,对成功不抱希望,这类学生一般都有较长期的失败经历。如能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取得好成绩,使他们从成功中体验到愉快和满足,从而引导他们把愉快的情感同自己的努力联系起来,促使他们有再作努力、再获成功的期望,逐步提高其学习信心。另一种表现为盲目自信,自我评价过高,即使在实际中遇到多次失败,却仍固执己见,委屈抱怨,不承认实际的学习成绩与抱负水平之间差距过大。教师要引导这类学生客观地剖析自己,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标准。

    (四)帮助学生增强对挫折的容忍力

    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情境中受到相等强度的挫折时,会有不同的反应。例如,考试成绩不及格,有的学生会伤心和消沉,或是一味地埋怨,责怪自己或他人;有的学生能正视自己的弱点,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加倍努力。这种情况说明,由于各人经受挫折的心理状态不同,因而在对待挫折的态度和应付挫折的行为方法上,有明显的个别差异。挫折容忍力是通过学习获得的,那些在生活中经常地或多次地受过挫折,又能在正确的教育和指导下以积极的态度和合适的方法克服障碍的学生,挫折容忍力就比较强。因此,良好的教育并不在于尽力保护学生免受挫折,而是创设和安排适宜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而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障碍后,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五)发展学生的内部控制点

    控制点是指每个人对自己行为结果负责任的认识程度。控制点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倾向于外部控制的人,惯常地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外部力量控制的,这种外部力量可以是运气、机会、命运、他人的权力等无法预料和支配的因素。倾向于内部控制的人,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内部力量控制的,支配自己前途、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是本身的能力和技能以及努力程度。

    有效的教育,在于促使学生的控制点向内在化发展,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增强学生对事物间因素关系的认识,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真实的或假设性的事情,从因果关系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2. 对不同控制水平的学生分别作具体的指导。特别是对外部控制明显的学生,要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作具体指导,对学习上的进步要及时鼓励,使他们确信努力程度和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

    3. 在发展内部控制点的同时,还必须帮助学生发展平衡的控制点。把成败结果一概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学生,固然不能对行为作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但把成败结果统统归结于个人努力不足,过多地责备自己,也是不现实的,要引导学生作符合实情的、准确的归因。

    4. 教师应注意自己对周围事物的因果分析。教师对每个问题的处理,能否仔细地分析问题的原因,判断是否有可靠的事实根据,结论是否合理、公正,都将为学生学习正确归因树立楷模。

    (六)分析学生学习落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

    学习落后,是构成挫折和导致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因此,引导学生主动地排除学习上的内外障碍,是改变学习落后状况和减少问题行为的有效途径。导致学习落后的原因复杂多样,如学习不勤奋、方法呆板、学习时间安排欠妥,或期望过高、脱离学生实际等等。需要教师发挥教育技巧,对学生的具体问题作个别的指导。例如,对那些顾虑再度失败而不敢独立思考的学生,要安排课外的学习辅导,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对想方设法逃避学习活动的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时要考虑到他们的学习基础和可接受的水平;对受挫后惯于采用攻击行为的学生,应指导他们正确表达感情的方法,学会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激情。教师应与家长取得密切的合作,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来自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凡此种种,都需要教师机智地发挥才干,分别对待,才能取得有效的教育效果。 (朱桃英等)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