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3199995
“移情倾听”教育法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7期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整个班级的管理、教学和教育工作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的工作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工作方式相关联。方式单一、僵化、粗糙,则教育效果不彰;方式多元、灵活、细腻,又符合教育心理学原则,就会收到好的成效。无论教师采取哪种教育方法,他总离不开与学生的人际沟通。怎样沟通和是否善于沟通,便成为提高教师教育效能和班主任班级管理效率的重中之重。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移情倾听”不失为一种教育学生的有效方式。

    一、理论依据

    “ 移情倾听”教育法有两个理论依据,一是源自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疗法中的“自由联想”技术。该技术要求精神症患者把到达意识中的各种思绪无保留地讲出来,不论他认为这些想法多么荒谬、可怕、感到羞耻或厌恶,都要随时讲出,不能隐瞒,医生静听并适时地进行解释。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对医生逐渐产生爱(正性)或恨(负性)的感情,称作称情。产生正性移情后,病人联想顺利,愿意合作,有助于改善病情。

    二是源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卡尔·罗杰斯“当事人中心治疗法”的派生观念“学生中心教育论”。罗杰斯认为,学生本身具有自我成长的潜在能力,只要学校教育环境良好,不需刻意对学生实施管教,他就会自动自发地健康成长。他还说,“为了达成教育的目的,教师绝不能采用权威的教学方式”。具体到如何解决学生违规行为问题,他的态度是“不能靠教师予以纠正,而只能靠在教师设计的和谐气氛之下师生良好的沟通”。

    “ 移情倾听”作为一种师生间人际沟通的技术与教育学生的方法,是将精神病理的医疗理念向学校教育领域的移植和转化,是对罗杰斯“学生中心论”理念的局部尝试性发展,它的特别之处是将手段与目的合二为一,而笔者的初衷也正是这样的。

    二、心理基础

    一般来说,那些家庭与社区文化贫乏,良好习惯未建立,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不足,长期学习困难的学生心理压力相对大,有较多的挫折感和自卑感,负性情绪较重,人际关系紧张,往往得不到同学的接纳,表现出退缩逃避等消极行为。有的表面上看十足是“一匹北方的狼”的样子,独来独往,清高孤傲,但内疚、沮丧、难过、失望等负性情绪却时常袭上心头,陷入惆怅和苦闷之中。这时他们在内心深处渴望觅到“知音”,心换心地沟通思想,使他人了解自己,得到帮助与关怀,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在教师精心营造的“真诚、友好、支持”的气氛中,这类学生的闭锁心理就会打开而不再沉默,学生的内心世界便袒露在教师面前。

    有的学生在学业上无成就感以平衡其自信心和自尊心,但又无法在学习、技能等正规竞争中获胜,无法凭其正当行为获得心理满足,于是表现出某些不当行为或违规行为。也就是说,学生的失当行为乃是他获取需求满足的一种手段,因为手段的失当,而使其行为结果被视为是错误的。行为违规的学生,在心理上是孤独寂寞的,因为感到孤独寂寞,所以更需要别人的关爱。此时,如果获得教师的接纳和支持,师生建立良性互动关系,学生在心理上消除了恐惧感,就自然会信赖老师,从而无拘无束地说出他内心中真正的需求。这就为教师解决问题,找到了突破口和切入点。显而易见,学生的关爱需要为“在师生沟通中了解学生需求”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移情倾听”教育法的建立奠定了心理基础。

    三、适用范围

    1.帮助学生疏通心理瘀积,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中学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才干、励德睿智、立志广知的紧要时期,也正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谓的心理社会期的第五个阶段“自我统合对角色混乱”时期,属于人格发展历程中多个关键中的关键。在此阶段,青少年的生理变化导致身心发展失去平衡,处于既需求独立又不得不依赖父母老师,自我意识逐渐凸显而社会成熟又相对迟缓的双重矛盾时期。学习上的重负,同学之间的竞争,家长的期望,教师的关注,自己的志向追求等各方面形成混合压力,使其中许多人神经长时间高度紧张,导致心理冲突严重,心理困扰较多。少数学生则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如不及时排除,将严重削弱其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造成学习困难,缺乏信心,自贬自卑,人格发展畸形。这时,教师如果运用“移情倾听”法及时帮助他们疏通心理瘀积,可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使其健康顺利地成长。

    2.帮助解决个别学生的不当行为和违规行为问题。有些学生因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习上山阻水隔、困难重重,无学习成就感。日复一日枯坐在单调乏味的教室里,还得在心理上长期承受家庭期望和同学竞争等各方面的压力,为了逃避现实,就有可能表现一些不当行为或违规行为,如顶撞老师,以宣泄内心的压力。此时,教师假如采取训斥、批评、变相体罚等强制纠正措施,对其中有些人来说,不见得有效,如果在教师刻意营造的和谐气氛下进行师生之间的融情沟通,比如“移情倾听”,学生将因对自己行为问题的了解与受教师诚意的感动,或许会自动自发地改过自新,步入正轨。

    四、操作技术

    “ 移情倾听”既是一种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也是一种教育学生的手段。教师态度诚恳、感情真挚、表里如一,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可信可近,在沟通过程中教师就能实现改变学生观念,修正学生行为的教育目的。可以这样说,“移情倾听”教育法的关键就在于一个“情”字,为师者若能理解、体验学生的情感,分担其痛苦、不安、焦虑等情绪,能感人之所感,更能知人之所感,能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心情,有真情的付出与投入,学生自然会朝你期望的方向转变。

    1.多听少说,做一个耐心的好听众。教师希望通过与学生沟通而了解其内心所想,并希望帮助他解决问题时,应尽量避免向学生表达教师的主观意见,如指导、建议、劝告等。在师生沟通过程中教师的主观意见,非但不利于沟通的进行,甚至会造成沟通的阻碍。如果对学生进行批评、指责和质问,那简直就是在双方之间制造了一层厚厚的墙壁。教师应做的主要是力图理解学生说话的真实意图以及所带的感情,并将自己的理解采用比较特殊的方式反馈给学生。

    2.倾听中,要善于“察颜观色”。教师在耐心倾听学生说话时,要注意区分言语和非言语两方面的信息,不但要善于听取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而且要通过学生的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流露出的非言语信息,来帮助判断其言语内容是否真实可靠;还要注意区分讲话中的理智成分和情感成分,对讲话者的情感投入程度做出推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多更详尽地了解并掌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和心理,为进一步的沟通做好准备。

    3.积极聆听,不要沉默不语。沉默不语常会使学生误会,以为教师对他所讲的话没有兴趣。这样,会关闭学生可能已敞开的心扉。教师要随时使用身体语言(如微笑、点头等),回应学生的陈述,并采用“真有意思”,“的确如此”,“我也这么认为”,“请继续说”,“后来呢”,“嗯”,“下一步你有什么打算”等诸如此类的“中性”语言,或简要复述学生的话,用一种关心与谅解的态度、口吻表示完全了解学生所说的一切,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务必使学生说出心中所想。假如学生的某些认识明显荒谬且有可能导致偏差行为,教师可通过诱导性的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向正确方向靠拢,或非常简洁客观地陈述一些相关事例、名人名言,以便让学生自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念。

    4.倾听学生陈述时,注意自己的行为动作。

    (1)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切忌太靠近对方。

    (2)身体稍微前倾,这是表示感兴趣的姿势,跷腿而坐或抱着双臂、表情木然都会影响说话者真情的流露。

    (3)对方说话时要随时注视对方,但不可以用怀疑的眼光盯着学生。

    (4)应保持专注的态度,不可一心两用,如不可无意识地在纸上涂鸦。

    (5)不要随意看手表或时钟。

    (6)切忌半途而废,必须表现出持之以恒的忍耐力,任何不耐烦的表情或手势都会使话题转变,交流中断。

    “ 听是最好的说服”,宣传心理学中这样认为,“移情倾听”教育法也认同这一点。“移情倾听”否定由教师一人主导的单向沟通,因为这种沟通方式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负面反应(对教师冷落或反感)。而负面反应的后果,轻则导致学生心理防卫(有话不告诉老师),不能化解心理障碍,重则埋下以后反抗行为的祸根。实现了充分的“移情倾听”,就实现了师生双向沟通,就可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阻隔,帮助学生自由地表达他的感情,增加对教师的信任,有利于解决问题。由于“移情倾听”教育法在理论上有依据,在实践上行得通,效果明显迅速,可作为舒缓学生心理压力,排解学生心理阻抗,处理不当行为和违规行为问题的策略之一。 (宋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