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3200004
第六部分 中小学生生活与社会适应指导(第五讲)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7期
     中学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随着认识的发展和对自己的成长、人我关系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在性萌发的生理动因作用下,通过社会化过程中对于性别模式的自居作用,性意识觉醒了。中学生的性心理呈波浪式发展,出现一定的年龄阶段特性。

    1.中学生性心理的本能性和朦胧性

    中学生的性体验首先表现为一种接近异性的愿望、一种异性吸引。这里虽然也有社会习得过程中对于性别模式的自居作用的影响,但基本上还是一种生理急剧变化带来的本能作用。中学生的性心理往往只是一种朦胧的对异性的眷恋和向往,一种奇异感。这里面还没有产生出深沉而执着的情爱,也很少有自觉意识的、一对一的、以建立家庭为目标的道德感。

    2.中学生性心理的矛盾性和文饰性

    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中学生意识到两性差异和两性关系,开始注意自己的形体变化和仪态,过去男女间那种“两小无猜”没有了,表现上男女界限分明。表面上他们对异性疏远回避,持不相关态度,实际上他们不仅意识到自己身心的变化,也敏锐地注意着异性的身心变化,在心里比较和评价着异性同学,滋长着对一些异性的好感和对另一些异性的厌恶。表面上他们在异性面前羞涩、拘谨而淡漠,但又十分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总之,中学生微妙的精神变化和心理闭锁性与其较浅的阅历和幼稚行为交织在一起,出现了充满矛盾的多样化表现。

    3.中学生性心理的冲动性和易变性

    由于认知发展和自我意识增强,中学生对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欲望强烈。生理变化引起对外界的性刺激特别敏感,加之认识兴趣、独立意向和各种社会性需要(如交往、归属和自我实现等)的发展,他们认识和活动的范围增大,喜欢摆脱家庭和学校的约束而结伙聚团。但中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伦理道德观念仍相对薄弱,有的心理学家把这一道德发展阶段称为“片面道德独立性”时期。因此,中学生的性心理就特别易受外界影响而发生动荡,造成性早熟。中学阶段确实是一个最易发生两性关系偏离行为的值得强烈关注的阶段。

    中学生性心理发展的因素分析

    从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来看,激发性欲求的外部刺激总是在他们已有的心理水平上,通过心理内容和结构的不断改组而实现的。为了使中学生的道德、智力和体魄都得到健全发展,应当对影响中学生性心理发展的诸因素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

    1.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和探究,是引发中学生性早熟的心理条件

    由于活动领域的扩大和知识的增多,中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强烈起来,在性成熟的生理作用下,产生了强烈的对性的好奇。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心理变化使他们产生许多关于性的疑惑,而社会、学校和家庭多半对此讳莫如深,甚至讥刺申斥,对男女间的交往进行严厉压制。这时,他们对性的好奇心就会被不正常地强化,对性充满一种神秘与不安的罪恶感,对有关性的各种信息极为敏感,时时有一种蠢蠢欲动的探索和尝试的愿望,以极强烈的兴奋与倾慕观察异性;积极从书刊、影剧、VCD、电视、秘闻传说或“朋友”那里寻求答案。

    2.性刺激增加和性体验积累,是引起中学生性早熟的外在动因

    中学生性欲念的强度是随性刺激的增加和性经验的累积而递增的。有了对性的好奇和探究的心理条件,他们往往更注意两性间的特殊感情和关系,他们对外界信息中有关男女亲近相爱的现象和言谈,主动地、选择性地加以认识,这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内部条件;但外在的性刺激又会反过来进一步激发着内部的动因,并形成更强烈的对外来刺激的寻求。在这种循环往复中,中学生的性意识常被不正常地激发起来,造成性“早熟”。

    3.欲望结构的破坏性改变,是诱发中学生性早熟的内部动因

    中学生迅速发展起来的各种欲望,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多层次的系统。中学生的性心理表现出与社会思想体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有深刻联系的多元性。他们的性心理不仅有生理欲望的自觉化,也反映了他们的社会欲望与自我整合的欲望。各种欲望又是在相互制约中有规律地消涨的。如果这个相对稳定的欲望结构发生破坏性改变,中学生急速生长发育带来的生理和心理能量,不是沿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寻找替换和偏转——“升华”,就会以低级方式发泄。他们较少追求精神的欲望,或这种欲望受到严厉压抑时,他们对物质的、性的欲望,也就不正常地畸形激发起来,成为性早熟的内部动因。

    4.道德情感和意志的调节作用减弱,是造成中学生性早熟的重要条件

    性心理的发展变化,是与一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相联系的。而且,伴随情感体验与生活经验的积累,自我认识的深入,人具有较高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尊重,这种欲望便引起以一定的心理动作积极进行的自我调节,并自觉抑制、监督、改变自己的行为。思想情趣低下,缺乏情感的自我调节和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中学生,在性刺激和性冲动前常放纵自己,直接造成性欲求的泛滥和早熟。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曾指出,青少年时期两性犯罪的发展存在某种“极点”,这是在破坏性外力作用下,人失去自尊感,引起道德认识、道德感情混乱、道德意志崩溃而造成的。

    5.心理平衡失调是激发中学生性早熟的切近因素

    发展着的个性心理,是在一定阶段上“适应”的相对平衡的动态系统。皮亚杰把机体与环境持续交往中导致心理结构复杂性方面的发展描述为适应。客观环境条件的急剧变化,必然引起适应机制的变化,带来心理平衡的失调。值得注意的是,中学生的性欲求,常会被其他物质的、精神的原因所诱发。例如,学生遇到家庭关系恶化、班级关系恶化、家庭的意外变故等,他们的归属需要、交往需要、爱的需要都可能成为起负诱导作用的因素;再如,某人的关照、同情和怜爱,也可能引动性爱的心理。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在家庭或学习不理想,个人要求经常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中学生容易接受性诱惑。

    中学生性心理指引

    通过上述阐析,在弄清了中学生性意识、性情趣、性心理发展的内外动因、条件及联系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教育策略和引导措施,培养中学生高尚的性意识、性情趣和性心理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性教育,打破神秘感

    为了打破中学生对性的神秘感,改变对性的蒙昧状况,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当然,这种教育应是有步骤有计划的、机智而审慎的,绝不允许露骨地讲述性体验之类的东西而使学生津津乐道。进行性教育时,要注意巧妙运用初、高中生能理解的方式,注意父母、教师在两性问题上的价值观、审美观的影响和“隐蔽强化作用”。

    2.避开性刺激,强化道德思维定势

    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现代媒体的多元化和普及化,绝对地控制环境中的性刺激是不可能的,但学校和家庭在控制学生微环境、全面关注中学生成长方面,许多工作有待加强。同时,必须积极利用道德思维的定势作用,预先主动地做好中学生的各种思想指导。在书刊影视中,中学生崇拜和模仿的“英雄”、“明星”等,大都有一段罗曼蒂克的爱情经历。由于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在认识别人,并把自己与别人加以反复比较中发展的,自居作用的需要使他们羡慕、憧憬和渴望仿照这些榜样,这就更需要教育者加强事先的分析指导,使其正确进行“价值定向”。

    3.丰富精神生活,防止低级欲望萌发

    丰富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发展中学生的精神需要,在社会性交往和科技、文艺、体育等集体活动中,引导他们遵守社会生活的准则,适应社会的要求。在组织这些活动时,应十分机智,既要满足中学生胜任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又应引导他们学习社会伦理要求和集体活动规则,学习社会生活艺术;既要正面地进行疏导,又要巧妙利用舆论和同伴间的相互牵制,通过不同的形式和组织变换,让同学之间广泛接触,避免少数同学过分亲近。

    4.做情感的主人,加强道德意志锻炼

    教师和家长既要注意尊重中学生的人格,又要教育他们自尊自重,做情感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要求女学生要善于用理智来管住自己的心,要求青少年要做到批判地对待自己的欲望,要求家长要适当限制孩子的欲望。教育者必须在提高中学生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加强道德行为训练,要求中学生懂得必须服从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和纪律秩序,通过制定规则、反复练习、严格要求、及时强化,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5.深入了解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生活

    在中学生进入青春期以后,应继续进行性生理卫生教育和指导,使他们对性成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中学生性教育的重点是在正常的男女交往中进行两性关系的道德伦理教育,内容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破除享乐主义为重点,引导他们认识两性问题上的社会责任和后果,养成尊重人的德行,具备人的尊严感和自制力。在方法上要通过集体的交往活动,把提高道德认识和道德思维能力与行为训练、外在强化结合起来,把健美教育与心理卫生教育、体育结合起来。注意“分洪引流”,积极寻求调节性欲望的各种升华和补偿的条件。随着性成熟的来临,青年中后期的性教育应把重点转到恋爱观指导上去。 (朱桃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