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3200013
心理与心态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7期
     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是舶来品,它创立于德国,繁荣于美国,影响于全球,所以我国学界中的“心理”有着浓浓的西方人文科学的味道。在这里“心理”是客观而科学的,尽管它曾受到人本主义为主要代表的各种心理观的冲击,但总体上还是秉承了元素分析式的本体论传统,重点在于阐述“人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心理本身是怎样活动的”等问题,实质还是早期西方思想先哲们对“心是什么”的苦苦思辨的延续。

    与此相对应,我国传统和现实生活却特别关注“心理如何能作为人的心理?”“人应该有什么样的心理生活(精神状态)?”其旨趣在于使人能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一种协调的关系,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我们或可以称此为“心态”。

    “ 心理”重本质,“心态”重功用。由此可以发现,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多重“心理”而轻“心态”,其表现就是向学生灌输心理名词、术语,强行记忆心理学知识等,而中小学生所需要的是怎样认识、调节自己,怎样获得和维持一种协调与和谐的良好心态。对这个年龄的学生,只需要必要和适度的心理知识,而且前提是建立在能为拥有良好的心态服务上。从这点出发,摆正“心理”与“心态”的关系,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田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