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3199972
第六部分 中小学生生活与社会适应指导(第六讲)
http://www.100md.com 2003年3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8期
     高等学校招生,即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是一项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工作。对于每个考生来说,考上哪一类大学、哪一类专业,直接关系到几年以后的就业方向,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件大事。因此,对于每个考生,一方面要认真参加高考,在入学考试中考出真实水平、考出优秀成绩;另一方面还要认真对待选报志愿的问题,选择好合适的大学和专业。

    一、学习要“四戒”,发展要全面

    迎考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倍受中学生和教师及家长的关注。作为迎考的高三学生积极搞好复习,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及媒介来促使自己掌握知识,以迎接挑战,这是理所应该的。值得注意的是,考前的学习生活要注重以下“四戒”:

    1. 要戒离“纲”弃“本”

    高考命题原则不超出中学教学大纲的范围,试题和标准答案都紧密结合统编教材,但在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的过程中,命题工作也要作相应的改革,要改变部分考生“高分低能”的状况,逐步加强各种能力的考查,使高校能招收到更多优秀的新生。至于如果有人由此联想到今后命题,可能要比以往难度高了,甚至怀疑试题会“超纲”,因而盲目地让考生钻那些深奥的习题,忽视打好基础,那就不免舍本逐末了。这里需要澄清两个问题:一是高考不可能离开大多数中学的实际情况,对考生在能力考查上要求过高过急;二是高考中所说的能力,指的是在中学教学大纲要求范围之内的能力。这正如一位曾参加过高考命题工作的经验丰富的大学教师所说,就现有中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来看,完全可以做到全面考查考生的能力,所以命题不需要“超纲”。

    2. 要戒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是造成有些大学生“高分录取,能力低下,无学习后劲”的直接原因之一。这就要求在今后的高考命题中,为改变教学中的死记硬背现象而制订出相应的措施,尤其像政治、历史、地理那样的学科,更需要仔细研究如何“出活题、考能力”。教育者更要积极引导学生克服死记硬背的现象。

    3. 要戒猜题押宝

    历年高考中靠猜题取胜虽是个别的,但企图靠侥幸得高分的人却并不少见。有的学校在复习时押上几道作文题,印好几篇“范文”,让学生模仿和熟记,实际上是硬背别人的文章,到时“碰碰运气”。以这种投机取巧的办法走捷径,一般是行不通的。如果高校偶尔录取了这样的新生,其能力如何也可想而知。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求中学教学切实注意读写练习,按教学规律办事。同时,高考命题时,也需要有意识地为杜绝猜题押宝的歪风而作出新的努力。

    4. 要戒重智育轻德体

    中学的教学和复习要重视抓智育,是无可非议的。但如以智育来挤压德育和体育,那就不对了。因此,把进一步贯彻“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作为今后高考招生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无疑是有针对性的。为此,有人主张,在高考中学科成绩虽较突出,但思想品德和体质条件差的,有关高校可以不予录取。这样,就可促使人们再也不会去干那种“不惜牺牲学生的健康,以换取学习成绩”的蠢事了。

    二、考前要放松,临战要沉着

    临考前的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头脑清晰、才思敏捷、记忆超群,在考试中发挥出最高水平,眼看高考临近,正在紧张复习的学生们挖空心思地想让自己的大脑变得更加聪明,可是灵丹妙药无处可寻。真正的办法恐怕只有一个:保持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坚持营养均衡的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要锻炼大脑,使用积极的学习方法,让大脑变得更加“强健”,比如观察一些几何图形,两分钟后把它们画出来,或者每天记住两个号码或一首诗。过度紧张会影响考试成绩,所以考前一定要放松神经。临考的前一天要出去多散一会儿步,如果可能的话,去乡下放松放松。晚上好好睡一觉,保证至少八小时睡眠。早晨起来吃一顿丰盛的早餐,然后做深呼吸,使自己保持平静、放松的心情。面对考官,要沉着冷静、充满自信,切不要局促不安、不知所措。下面介绍几种临场心理调节的方法:

    1. 动机转移法

    有些考生考前便有这种想法:我是全校的尖子,家庭的骄傲,可万一失败,后果不堪设想……这种动机,使全身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考试的后果上,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这样就容易在考试中产生紧张心理,从而导致在考场上不能充分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因此,应采取转移动机目标的方法,将注意力集中于考卷上,以清除紧张心理,发挥出自己真正的水平。

    2. 考前呼吸调整法

    进入考场时,说不紧张是不大可能的,但如果出现过分紧张的情况,可以采用呼吸调整法:双目合拢或睁开,做慢速深吸浅呼的反复练习,双脚自然分开,挺胸收腹,整个身心有意识地放松,尽量不要有其他杂念,坐、立均可。通过短暂的呼吸调整,可避免外界刺激引起的不良反应,又能使身体内植物神经系统的紊乱状态得到相应的调整。

    3. 信心暗示法

    这是一种情绪自我激励法,即多想自己的优点、特长。心里常想:“我一定能发挥好!”“我的情绪很稳定!”这种暗示法,对信心不足的参加者,能提高自信心和勇气,对调节不良情绪也有很好的镇静作用。

    4. 念动练习法

    以大脑中运动表象呈现的方式进行,如对复习过的知识点,可以在考试前,冷静地回忆全部结构、要点,像过电影一样,清晰可见,以免在考试中发生突然中断的现象。这种方法受很强的意识支配,能把知识框架与有关神经中枢中所配合的肌肉“沟通联系”,它有助于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还能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

    三、填报志愿,全面考察

    考生填报志愿,初看起来是考生挑选学校和专业,是考生自己的事,但实际上考生所填志愿能否实现,实现到什么程度,并不是一个单向选择的过程,而是一个受诸多因素制约和影响的动态平衡过程。具体来说,影响考生填报志愿的因素主要有七个方面,略述如下,供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参考。

    1. 政策因素

    为了保证高校录取的公平、公正,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规定,各省根据这些政策、规定,结合本地具体实际,又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这些是高校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考生填报志愿的政策依据。因此,考生在填报志愿前,应认真了解各项招生政策,熟悉高校招生的录取体制、原则和录取办法等,以免造成填报志愿时出现根本性的或常识性的错误。

    2. 地域因素

    院校所处地域的不同对考生的吸引力是不一样的,所以也是影响考生填报志愿的因素之一。近年来,考生志愿一般集中在本省院校或离家乡较近的大城市的院校,一些办学条件、师资设备相当好的大学,因地理位置偏僻而受冷落,造成了部分地区、部分院校生源过于集中,高分考生纷纷落选,而其他地区高校生源缺乏,不能录取到优秀新生,甚至无法完成计划。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切忌片面强调地理位置,应尽可能避开其他考生志愿十分集中的地区,恰当地选择院校和专业。

    3. 成绩因素

    这是左右考生填报志愿的一个主要因素。目前,我国多数省(市、区)都是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前填报志愿,所以考生填报志愿是在估计成绩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要受到估分误差的影响。从抽样统计看,估分的误差,随着总分的降低而增加,这种估分的误差往往给准确填报志愿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考生一定要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的高考成绩,切忌过高或过低估计自己的实力。

    4. 就业因素

    前几年曾出现了填报志愿中的“热门”和“冷门”专业,考生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而一些基础学科却很少有考生报考。造成招生院校、专业间的严重不平衡。其实“热门”和“冷门”是相对的,是“因人而易,因时而易和因地而易”的。如几年前录取到“热门”专业的考生,几年后毕业就业时,并不见得比其他专业容易。因此,考生填报志愿时务必要全面衡量自己德智体各方面的实际状况,不要一味求“热门”,即使是高分考生也应注意“热、中、冷”结合,增加录取的机会,防止一落到底。

    5. 技术因素

    目前各省(市、区)的招生管理已普遍实施计算机辅助录取,随之而来的是需要考生将自己的志愿等,涂成各种符号以便计算机进行光电识别,如果不能正确地填涂好志愿卡,那么势必造成志愿不能得到准确地认可,从而影响录取,这是非常可惜的。此外,随着高校招生录取体制和办法的改革,如何处理好相邻志愿的“梯度”,如何对待“服从栏”,以增加录取的机会等都是值得考生注意的一些问题。

    6. 身体因素

    身体条件是高校录取时注重的一个重要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根据高考体检标准进行检查的所有考生中,全合格的考生只占一成多一点,也就是说,大部分考生的身体条件的结论为“合格限报”。因此,这些考生就应该具体了解自己是哪个方面限报,然后对照体检标准,避开规定的限报专业或与之相近的专业。同时,有许多专业在国家体检标准中并没有明确限招何类考生,但各高校在实际招生时,往往根据专业的特点进行招生,这一点也一定要引起注意。

    7. 心理因素

    影响考生填报志愿的心理因素较多,常见的有参照心理,也可称从众心理。一些考生看到别人填什么志愿,自己也不切实际地填,一味赶时髦、凑热闹;也有的考生为增加保险系数,故意填报自己并不喜欢且往年不太热门的学校和专业,靠“押宝”来填报志愿;还有一些考生把往年各学校录取的分数线情况绝对地或静止地加以参照,但各高校往年录取分数线是受诸多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并且随着招生计划和报考人数,当年试卷难易程度的变化而变化。 (朱桃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