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199915
中学历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1)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10期
     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就此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深入挖掘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中学历史课程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它不直接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蕴含于历史知识中。因此,要有效地实施中学历史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深入挖掘中学历史课程中的教育资源。课程资源的挖掘,需要历史教师有“透视”的眼光,能看到历史课程内容深层次暗含着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充分挖掘历史课程中的“潜台词”,把文章做足。

    1.从中学历史课程理念现代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历史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颖的现代化理念。例如,认为历史是史学家通过证据建构的知识,这种建构是可以改变的。历史不仅是论述富人、名人和强人的知识,而是包括普通人在内的,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等。如今的中学历史课程注重基础性,突出学术性和探究性,注重运用史学研究和考古发现的最新成果,体现了现代化的课程理论。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实施心理教育要从课程理念现代化角度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一是通过设计学习板块和学习主题等形式,自觉运用大历史观,重组学习内容体系,删繁就简,淘汰艰涩难懂的内容,加重与社会生活相关内容的份量,照应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兴趣点;二是开发、设计专门的“探究活动”模块,如“寻找历史”、“破解彩陶之谜”、“我走丝绸之路”等,让学生在模块中自主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开展探究活动;三是不断了解史学研究的新成果,适当地将其引入历史课堂,因为这些成果本身就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历史思维的好素材。

    2.从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综合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通读《历史课程标准》,不难发现,它比较注重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知识的综合性明显增强。例如,“教学活动建议”就要求“学唱《国际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歌曲”;“讲述《天方夜谭》中的故事”;“结合所学历史知识,针对当前中东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出一期黑板报”;“收集反映近代服饰、建筑、交通、习俗等的有关材料,描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类似这样的综合化设计,人教版、华东师大版教材大量引用经典诗歌或歌谣、神话传说、文学名著等内容。教材“自由阅读卡”中还有不少跨学科的材料,如“品种多样的饼食”、“华丽的匈奴妇女头饰”等。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综合化的趋势带来了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综合化的倾向。为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整体把握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强调历史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的融合与联系,特别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且能体现多学科整合的主题开展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多学科的背景下,对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进行质疑和反思,从不同的视角探究事物发生的原因、影响和联系,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兴趣和团队精神。

    3.从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生活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对于学生来说,生活的现实社会是他们学习的方向,挑选那些对于现实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进行心理教育,更能为学生所认同。“越是现代的历史越应给以关注,而对遥远的古代的选择应以对当代理解是否产生影响与有利为准绳。”基于此,教师须对历史课程进行取舍,在保留必要历史线索的基础上,突出历史知识的现实性与借鉴性,使所选取的心育素材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只有这样,中学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社会的各项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综合运用整体素质去解决问题,提高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综合认识水平。也只有这样,中学历史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立足于与社会的接触,适应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4.从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生动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从已经出版的几套新课程历史教材来看,它们都注重表达形式的生动化,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方式。在内容选择、编排设计方面力图突破传统历史课程编写的窠臼,使新教材充满时代气息。历史教师应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教材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乐趣。精美的图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生动化的设计,无形之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5.从学生历史学习方式个性化角度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挖掘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必须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发展。历史教学做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群体协作精神;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渠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材料,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

    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坚持心理教育原则

    1.协同性原则

    协同性原则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历史教学必须与历史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历史教学应站在终身教育的高度,突破长期单一追求历史知识去“应试”的陈规,注重那些难以用考分量化的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等为学生终生受用的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强身健心,形成学力,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二是历史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其他学科协同,使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群形成有机整体,促进学生心理整体素质全面、和谐发展。多学科协同心理健康教育应重点突出那些与心理素质发展有关的联系点,做到有机、有度、有序、有效。三是历史教学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关系的协同,如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之间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活动和历史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历史课内学习与历史课外学习相互配合的关系等。

    2.主体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心理自组织的过程,即自定目标、计划,自我实现目标、计划以及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自主建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建构,历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才能实现。在历史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贯彻主体性原则,必须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形成新型师生关系。正确的“师生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历史教师须自我反省,把正确的学生观贯穿于历史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始终。

    第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心理教育是他助—互助—自助的过程。”教师的“他助”是手段,学生的“自助”才是目的。基于此,在历史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唱主角”,自定目标与计划,自我反思与评价,改进策略与方法,从而改变不良历史学习习惯。“教师是一个引导者,他掌着舵,学生用力把船划向前方。”

    第三,建立交往——生成性课堂模式。“心理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交往——生成性实践,即以师生相互承认,尊重对方的存在为基础,通过师生间的话语交往、精神交往、思想交往等活动,从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心理能力,丰富学生个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历史心育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昭示着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互惠互动,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置身其中,学生的自主性不断开发和提升,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张扬。 (侯明中)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