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199928
他从“镜”中走出……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10期
     [案例概要]

    18岁的男生陆云升入高中以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总爱低着头用手捂脸,与同学交流越来越少,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下课,陆云总喜欢去厕所拿出小镜子反复照自己的脸;回到家里他爱坐在镜子前发呆,嘴里常常重复着一句话:“我笑起来很可怕?”“我很丑!”据其父亲说:“他不愿意出门,害怕见同学,甚至拒绝上学。”

    [诊断分析]

    陆云同学的主要问题是:青春期体像意识障碍引起的“照镜子强迫行为”和“社交恐惧症”。

    实际上陆云同学的五官、相貌、体型都长得不错,但他总是“反复照镜子”,并对着镜子发呆,说明他对自己的体像不满意、不自信。常常唠叨“我笑起来很可怕”、“我很丑”的表现,可以说明他患有青春期体像意识的障碍。

    心理学上把个体的躯体外表在客观上并不存在缺陷,或者有极其轻微的异常,但因其主观想像,认为自己奇特的丑陋而产生的极为痛苦的心理疾病称为体像障碍。体像障碍患者,平时非常注意别人对自己体貌的评价,为自己的外貌而痛苦,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功能。由于认知的错误,导致患体像障碍的学生不敢见同学,不敢出门,脾气、性格变得越来越抑郁。采取了回避与人交往,特别是与异性交往,拒绝上学的退缩行为。

    根据分析,陆云同学出现以上心理障碍的原因有:

    1.由于青春期生理发育和心理成熟两者的不吻合,造成了内心需求和外在表达的不和谐。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对女同学产生“朦胧的爱”,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在向异性表达“爱意”时的笨拙和失态,令女同学反感和拒绝,使他对自己的体像产生怀疑和否定,“反复照镜子”的强迫行为由此而产生。

    2.不良的性格缺陷,是心理困惑发展成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陆云同学生活在一个较封闭的环境中,胆怯、多疑、敏感、性格内向,遇到心理挫折,不会找人倾诉,也不会主动寻求指导,归因总是指向自己,因而产生自卑,继而采取回避和退缩的态度。

    3.家庭教育不当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由于陆云的父母离异,他缺少亲情的温暖,从小离开妈妈,对女性的了解极少。加之爸爸照顾不周,所以他一直生活在孤独、冷漠之中,感情十分脆弱。没有知心朋友,遇到心理挫折缺少及时疏导和帮助,使其陷入了烦恼、焦虑、惊慌的困境,长时间处于过分紧张情绪之中,逐步形成了“社交恐惧症。”

    [辅导目标与策略]

    在长达三个多月的辅导中,破译“照镜子的秘密”和矫正“怕见同学的行为”贯穿整个过程。首先通过聚焦,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从“爱照镜子”切入,发现实质问题是青春期异性交往的困惑。我主要采取了放松疗法、认知疗法、行为训练,并配以一定的药物辅助治疗。

    辅导中设计的“自画像”、“校园散步”是为了矫正他认为“自己的笑非常可怕”、“我很丑”的错误认知。“送信活动”、“情景对话”、“角色扮演”则是行为训练。用行为矫正的方法,通过各种合理的操作性训练,逐渐使其摆脱人际关系过敏、退缩等不良表现,使陆云渐渐变得开朗、大方起来。在个别辅导的基础上,陆云还参加了“牵手你、我、他——男女生交往技巧训练”的团体辅导。

    通过心理疏导,他终于从认知方式、情感方式和意志行为方式诸方面找到了自我的角色位置,使“体像意识的障碍和社交恐怖”得到了解决。

    [辅导过程]

    第一次咨询时,他坐在沙发上,低着头,双手捧着脸颊,眼睛微闭,不吭声。我发现整个身体呈僵硬的紧张状。他说出的第一句话是:“老师,我笑起来是不是很可怕。”

    在建立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他说出了心里话:“一次无意间的笑吓跑了女同学,所以我想我的笑一定非常可怕。想证明自己‘笑起来真的很可怕’,所以总控制不住要照镜子,渐渐地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丑。现在我不敢与别人交往,我害怕去人多的地方,我不敢去上学。”

    我设计第一阶段辅导方案:

    首先,进行躯体和情绪放松训练。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

    其次,改变陆云的认知。准备一张纸、一枝笔,让他面对大镜子画“自画像”。望着“自画像”,我们一起分析,“你有一张笑起来并不可怕的脸”,他认同了我的意见,也解开“反复照镜子之谜”。

    第三,行为训练。让其有与人目光接触的体验,要求他抬头看着我,并与我交谈。

    第一阶段的辅导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即

    1.躯体比较放松;

    2.认识“自己笑起来并不是很可怕”;

    3.敢于去学校上课。

    设计第二阶段的辅导内容:

    采取行为训练中的“暴露疗法”。我设计了“校园散步”的活动,让他体验接触众多人的目光。从心理咨询室出发,经实验楼、运动场、图书馆、生活区、最后来到教学大楼。一路上我们边聊边欣赏校园环境,遇到了不少同学、老师,开始他非常紧张和拘谨,低着头,总想躲避大家的目光,但慢慢地开始放松了。回到心理咨询室后他说:“好久没见过这么多人的目光,今天开了‘眼界’”。

    布置家庭作业:抬起头走路,把每天看到不同目光的感受记下来。

    “在家里看见爸爸、妈妈的目光没有紧张感,感受到的是关爱;

    在路上看见行人的目光也没有紧张感,感受到的是陌生;

    在校园里看见老师、同学的目光有紧张感,感受到他们会知道我的秘密,我有一种想回避的感觉;

    在班级里看见同学们的目光有恐惧感,感觉他们在议论我,我要逃避,我不敢面对。”

    看来他的心中藏着一个秘密,怕被人发现,班上同学知道这个秘密,所以他非常恐惧。

    为解开“恐惧见人之谜”,我决定让他做一个“送信”的游戏。桌上有三封信,第一封信是送到学校学生处办公室,带100元钱交67.50元,取回余额。第二封信是去高一(2)、(5)班通知两位宣传委员下午来心理咨询室开会。第三封信是通知本班杜茵(化名)同学下午去团委开会。他选择前两封信,说明他愿意见陌生人,而不愿意见熟悉他的同班同学。

    “你为什么舍近求远,不选择第三封信?”我单刀直入地问。他似乎有话想说,但又不愿意说,我给他一个思考的空间。

    杜茵是班上的团支部书记,性格开朗,为人热情,人缘不错,大家都喜欢她。我向杜茵了解情况。她告诉我:“一次课间,我们几个女生正在聊天,陆云突然走到我面前,盯着我并‘微笑’着说:‘让我亲亲你吧!’他的眼神很可怕,我吓得一下子尖叫着跑开了,自那以后,我们都躲避着他。”

    处于青春期的陆云,渴望与“意中人”交往,对生理的冲动和情绪难以把握,引起了同学的误解和反感,造成了心理挫折。

    第三阶段的辅导工作:

    消除他心理上的挫折阴影,提高与异性交往的技巧,重新获得快乐体验。

    在我的建议下,他参加了“牵手你、我、他——男女生交往技巧训练”的团体辅导,在团体中交流与异性交往中的困惑,倾述内心的酸甜苦辣。通过角色扮演,感受与异性交往时的情感变化。学习与异性交往的技巧,讨论友情和爱情的区别,了解与异性接触时应遵守的规则,这些使他终于有了改变。

    另外,我还与陆云家长联系,分别与其母亲和父亲交谈,希望他们为儿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提供更多亲子沟通的机会,真正关心儿子的健康成长。

    [效果反馈]

    经过三个多月的心理疏导,陆云同学有了很大的改变。当初第一次走进心理咨询室时那副紧张、自卑、痛苦的神情消失了,脸上露出自信、沉着和冷静。对自己的体像有比较客观的评价;能从对异性同学的“好感与爱意”中,理解“友情和爱情”;与异性同学交往时能做到热情、真诚、适度;学会了调控自己的情绪。

    [案例思考]

    1.这是一个辅导效果明显的成功案例。在整个辅导过程中,不仅需要对陆云进行疏导,而且还需要对家庭系统和父母态度做辅导。因为父母的配合、家庭的支持、环境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

    2.对陆云辅导的初期,由于他过度紧张焦虑和畏惧,出现了一些比较强烈的生理反应,如失眠、头痛、抽搐及口吃等,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了一定的辅助药物。

    3.陆云同学由于在个性完善、交往能力、自我意识、竞争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先天不足”,所以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对他做跟踪指导和定期反馈,增强他的耐挫和抗挫的能力,使辅导成效得以巩固。 (杨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