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3199892
论心理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2)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11期
     (二)思想道德素质

    心理素质教育对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其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上。任何职业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要求,但对学校心理素质教师而言,这种要求显得尤为必要,这是由心理素质教育科学性和严肃性的特点所决定的。我国的心理素质教育事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因此,加快心理素质教师职业道德法规条例的建立健全是十分迫切而重要的。那么心理素质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职业道德呢?

    1. 热爱心理素质教育事业

    首先,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充分认识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善性,都有巨大的心理发展潜能,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为己任。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探索心理素质教育的规律,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甘愿为心理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私奉献。

    其次,不谋私利。教师从事心理素质教育事业的目的应在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而不能假借其名为收取物质馈赠、与学生建立其他非工作关系等个人目的、利益服务。目前许多心理素质教师都在开展科研工作,但科研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反之就会出现如教师只对特殊、新异的个案感兴趣而不关心其他学生的心理问题,只对获取资料感兴趣,而不关注采取什么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等有损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现象。

    2. 尊重和保护学生利益

    首先,心理素质教育应以满足学生的最大利益为原则,避免将学校的利益、教师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忽视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和利益。

    其次,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在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所有有关学生的资料(如学生心理档案、心理测验的结果、心理日记、谈话记录、咨询信件等),除特殊需要外教师不能以任何形式泄露,即使在研究时需要使用某些个人资料,也必须征求个人同意,隐去可以辨认出学生真实身份的信息,自觉承担起为学生保密的责任。

    再次,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教师不应因学生的学业成绩、家庭背景、心理健康状况、性别、态度等的不同而讥笑、讽刺、歧视,而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

    3. 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

    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教师仅有热情和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例如,不滥做诊断,不随意给实际并无心理问题的学生“贴标签”,也不轻易地用“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根本算不上病”之类的话对实际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以虚假的安慰,而应该在大量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依据科学的指标加以诊断;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和咨询;不使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如测谎仪、CT脑电仪)等等。

    (三)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教育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般的心理素质,如良好的自我意识、人际适应力、健康的情绪体验、稳定的工作热情和积极的进取精神等。除此之外,心理素质教育的特殊性还要求其具备一些特殊的职业心理素质:

    1.自我调适性

    要培养健全心理素质的学生,教师首先必须心理健康。为此,全美教育联合会(NEA)在《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中专门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决定性的影响,就不应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忧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毒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但心理素质教育教师与平常人一样,也有可能面临挫折、烦恼和压力,而且他们还要自觉担负保密的职责,这就要求心理素质教育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善于控制和疏泄不良情绪,释放和缓解心理压力,坚强面对挫折和失败,促进自我的身心健康发展。

    2. 认知敏感性

    心理素质教育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敏锐观察、准确认知基础之上的,这是因材施教的必要前提。因为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会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不同的反应,其教育效果也不尽相同。教师只有准确地了解和认识学生的心理状况,才能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而学生的有些心理特征会外显于行为,更多的则具内隐性。有些即使表现于外,也往往是渗透于言行之中,不易察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别敏感,善于察言观色,善于通过学生的表情、动作、眼神、肌肉抽动等细微之处来察觉其内在的心理活动。

    敏感性不仅是指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敏感,也指教师应对自己的心理活动敏感。因为心理素质教育具有互动性,师生、生生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对学生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也应对由自己的行为、内部心理变化敏感地作出反应。

    3. 人际交往能力

    心理素质教育是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心理素质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而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就必须具备以下素质:(1)移情能力:即能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的内心感受,并善于通过言语和非言语来表达对学生内心体验的理解。(2)尊重学生:即能无条件地接纳学生,不仅包括学生的长处,而且能容忍其缺点、不同的观念、习惯和态度等等。(3)积极关注:既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注意强调其长处,有选择地突出学生言语及行为中的积极方面,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4)真诚:即在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真实地展现自己,表里一致,言行一致,诚恳忠实地对待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专职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其他学科教师、班主任、家长、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因此,心理素质教育教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与人合作的能力,善于沟通协调学校内部之间,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各种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全发展。

    4. 组织监控能力

    心理素质教育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实现自知、自觉、自助,教师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监控能力,即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都应将教育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不断探索有效的教育策略方法,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例如,在实施心理素质训练课过程中,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选择活动主题,确定活动目标,设计活动方案;善于营造和维持融洽安全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善于积极倾听,鼓励学生充分自由地表达自我;善于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加以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意见进行提炼归纳,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加深领悟;当活动偏离主题时,能采取适当的干预技术,将关注焦点集中到训练主题上来,保证活动顺利积极发展等等。 (刘 慧 张大均)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