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3199867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12期
     一、背景分析

    2002年9月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从当今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显得尤其重要。21世纪是一个发展的、竞争的时代。面对发展和竞争,人们的心理承受力受到了挑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其产生的社会竞争压力面前,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时期的中小学生,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此外,作为学生学习指导者的教师,在迅速变化的时代面前产生的心理压力和问题也不容忽视,他们的压力和问题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在中小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从国外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在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课程是必由之路。例如,美国和我国台湾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都经历了从单独设置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到逐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今天,美国和台湾中小学教育已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但仍相对保留部分年段或部分主题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程设计。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要切实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所规定的教育目标,如果没有课程作为载体,很难谈得上有效落实《纲要》精神。因为没有课程,心理健康教育就没有实施的稳定的时间与空间;没有课程,学习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就难以保证。若单纯强调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就当前我们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心理学知识背景来看,是不现实的。所以,开发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落实《纲要》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当前, 以学校为本的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素质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新课题。校本课程在广东省整个课程计划中的周课时分别为:小学一、二年级6课时;三年级4课时;四、五、六年级2课时;初中七、八、九年级1课时。如此重的校本课程课时比例,它对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活动、学生的发展和整体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中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基本还在起步阶段,尚未能在校本课程的所有课时中进行高质量的、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眼下要求各中小学自行开发校本课程,由于受各方面的条件所限,课程质量和水平都会受影响,而且所花时间也会较长。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作为一个地区课程进行指导开发,既可以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提高中小学校本课程的质量。所以,我们计划先在我区几所中小学进行试点,形成经验和指导性教材,然后在全区中小学推广实验。

    我们认为,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不能简单理解为编写一套教材。我们认为起码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根据本地区或者本学校的具体情况,根据校本课程可利用的课时确定课程容量;第二,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确定课程主题;第三,所实施的课程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能真正体现其主题性、活动性、体验性及学生参与的全员性;第四,在课程开发、实验过程中,必须培养一支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队伍,以保证课程顺利实施。

    二、实施方案

    根据我区中小学的具体情况,我们制订了以下开发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方案:

    1.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内容

    (1)设计小学至高中阶段12个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编制12册教材。(每年级一册书,以小学每两周一节课、中学每三周一节课、每学期设计一次全校或全年级活动计算,小学每学期9个主题,每册教材18个主题,中学每学期7个主题,每册教材14个主题。)

    (2)进行教材使用、课程实施实验。重点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主题性、活动性、体验性和学生全员参与性等原则实施的要素。

    (3)培养一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2.实施的方法

    我们采用“设计课程、编写教材、实验应用、培训教师”的一体化模式开展课程开发,具体做法是:

    (1)聘请美国心理学专家张宝蕊博士为教材编写顾问和培训教师。以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分析国内外大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区中小学的特点,制订出课程的主题、原则,编写教材初稿。

    (2)以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教材进行使用实验。

    (3)以行动研究方法在编写教材、进行实验的同时对专、兼职教师进行短期培训和教学行动研究,使教师与课程一起成长。

    3.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第一阶段:教材编写和实验启动阶段(2003年4月至2004年8月)

    (1)2004年3月前完成教材编写。

    (2)2003年9月开始,已完成编写的部分教材在实验学校进行教学试用;评估教材试用情况,修改教材;香洲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组织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观摩研究课,并就相关问题对兼职教师进行培训。

    (3)2004年3月至6月张教授对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分批进行培训(平均每校三名兼职教师),并对教材编写及使用现状再进行督导。张教授指导课题组成员编制实验问卷。

    第二阶段:课程实施实验阶段(2004年9月至2005年6月)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作为香洲区中小学校本课程编入课程表,使用课题组编写的教材,在全区中小学开始实验。香洲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组织实验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并继续进行教师培训。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05年6月中旬至12月)

    各学校汇报实验情况,全区进行实验总结,撰写、发表课题研究报告,课题成果鉴定、验收、推广。

    三、经验与体会

    目前我们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已进入教材试用、修改阶段。学生在活动课上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他们非常喜欢这样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体会最深的是:教师是顺利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对教师的个人素质及其专业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必须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教师培训包括心理学专业知识学习,更包括同理心及其技术的长期练习。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程当中,一些涉及注意力、记忆力、意志力、创造力、同理心等主题的活动,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而同理心及其技术的运用则并非拥有了心理学专业知识就能同时具备,它必须在长期的练习、体会中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助人自助,帮助学生在复杂的人生路上学会思考、学会调整、自我成长,它与传授、灌输是不相容的。

    我本人有一次深刻的体会,那是我首次试用自编教材在高一年级进行“青春期你和我”为主题的活动时,其中有一个活动内容是让男生与女生分别讨论:作为一名女生,你眼中的男生或者异性朋友会具有哪些优点;同样,作为一名男生,你眼中的女生或者异性朋友会具有哪些优点。学生非常坦诚,分别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男生希望女生温柔、美丽、善解人意、勤快等;女生希望男生勇敢、强壮、有责任心、爱清洁、有幽默感等。学生的认识都非常健康。这时我问学生:如果你有一位这么优秀的异性朋友,你会不会把他介绍给家长或者老师。学生的回答是:会告诉家长,但老师则不可以告诉,因为老师敏感,会产生误会。这时,我告诉学生,只要你也像今天一样坦诚,相信老师是会理解你的。而现实中的情况却是,我们的教师不见得一定会理解学生,所以学生选择不告诉教师。这里要解决的问题是,当老师知道了又不理解你,你怎么办?而我则轻率把我的观点灌输给学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的问题是:其一,没有同理学生,把自己认为的“教师都是对的、都是为学生着想”的观念投射给学生;其二,我习惯于行使我们教师传导、授业的所谓职能,剥夺了学生成长的空间。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基本原则是主题性、活动性、体验性及其学生参与的全员性,这些原则背后的课程理念就是要承认学生的主体性,相信学生会成长,给学生成长的空间。这些看似简单的原则与理念,实施起来并不容易。为此,每一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我们都必须接受同理心的洗礼。 (江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