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3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3199878
一位农村中学业务校长的内心独白
http://www.100md.com 2003年4月2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12期
     教育者,理应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真正帮助学生扫除人生之初的一个个路障,揭去影响学生成功的“网”,使教育富涵个性,富涵人性,富涵灵性,以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激发生命的创造冲动,张扬独特无二、活力四射的个性,唤醒天性中最灵动、最美好的东西。

    我是一名农村中学的业务校长,遥想自己从一名普通教师经历教研组长、教务员、教务副主任、教务主任,直到业务校长,从教学一线一步步走到今天,并一直担任四个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农村教学一线教师的苦和累,是深有体会的。

    如今,我国实施《新课程标准》,进行课改,给教育带来希望,但对农村教师来说,新课改是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字眼。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按常规每天要上课、备课、批改、辅导,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除此之外,还要写教学感悟、实验记录、学生成长手册,要搞月评甚至周评,考试形式要多样化,成绩要统计分析,要参加各种培训和各种研讨会,撰写各种各样的材料……更重要的是“成绩”一定不能出现问题。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教师们大多疲惫不堪,工作中能真正称得上“成绩”的东西,并不是很多。同时,传统的学校管理仍然是比较严格的自上而下的阶层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许多教师感到自己被系统内部的许多规定、条例和制度包围和限制着。频繁的检查、考核、调研、评比活动使教师疲于应付;严格的坐班考勤制度使教师失去了自主活动的空间;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数)为惟一取向的教师评价制度消磨了教师改革的锐气和胆略;形式主义严重的培训制度使教师失去了专业化发展的机会;只重视教学不重视科研的教研制度使教师丢掉了自己的声音和话语。

    此外,由于目前我国教育法制建设还不完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渗入了太多人为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学校演变成权利争夺的场所,很多教师主动放弃了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和机会,习惯于逆来顺受和听命于人。许多领导不能冷静地分析现状,不能很好地从本地本校的实际出发,盲目决策,甚至花样翻新,使一线教师“疲于奔命”。虽然素质教育搞了多年,“减负”喊了多年,但表面的素质教育实质上的应试教育仍然大量存在。大量的“补课”、“培优班”的存在仍然是教育界不争的事实。许多教师在经历了教育改革多次“只刮风、不下雨”之后,开始安于现状,高举“应试”的尚方宝剑在教育领域里纵横驰骋。更有许多教师对教育领域里的新观念和改革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如果中考和高考这些指挥棒仍然在强调刻板统一,那么所有的新观念和改革只能是一厢情愿,所有的努力终将付诸东流。对分数的普遍追求,使不少教育者失去了应有的教育良知,失去了对教育理性和正确的判断。

    回头想想我们的教育,不仅培养了“应试教育”的学生,也训练了许多“应试教育”的教师。自己从一个不谙世事、对未来充满了天真幻想的青年教师,一晃十年,却变成了一个“得过且过”、 “人家领导让怎么做咱就怎么做”、“现实就是这样,咱一个人能怎样”的唯唯诺诺式的人。

    我常想,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我们是不是在有意无意制造了一只只无形的“盖子”,死死地罩住了原本潜质无限、活力无穷、个性迥异的学生,使其动弹不得、思维不得,只能在师者的训导下,惟师是从,惟书是从,在教育者划定的圈子里原地跳动。这样,长期生活在狭小“圈子”里,孩子们得到的和认识的被局限在有限的空间里,浑然不知还有色彩斑斓、广阔无垠的天地。在“应试教育”的桎梏和覆盖下,不再有个性的张扬,不再有智慧光芒的闪烁,不再有灵魂的自主,自然而然地,有的只是唯唯诺诺,人云亦云,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有悖于教育本真的现象,当然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

    之所以在我们教育中还存有一些压抑、束缚学生成长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育人意识中“人”的因素、“唤醒”的意识、发展的观念不强,而教育即是灌输、教育即是升学的功利思想根深蒂固。久而久之,教育的空间往往被人为地缩小直至走入死胡同。可悲的是,教育的功利色彩又常常误导人们视死胡同为坦途,走入歧途却浑然不知,还津津乐道于这种教育的功德无量。在这种情况下,编织出一张张硕大无比、限制学生追寻自我与实现自我的“圈子”,也就见怪不怪了。

    想想现在的家庭,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全部希望,每一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才,能有所作为,人家满怀信心把孩子送到学校,结果成了教育的“牺牲品”,你说能不令人痛心疾首吗?更何况我们的教育还担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是为社会主义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结果你把一些学生都“培养”成了应付考试的机械,不仅对于这些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难以弥补的创伤,而且对于他们的家庭,对于社会都是一个巨大的影响,能不令人痛心疾首吗?但是,我相信每一个只要有点良知的教师就决没有“故意”不顾教育规律、不顾学生的实际去进行教育的。他们实在是无可奈何!因为他们身上、他们头上还有那么多的东西在制约着他们,在“逼迫”着他们。当然我绝不是在否认有许多教师的思想确实存在着长期以来“应试教育”那种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即使一下子让他们改也是不可能的,但就笔者的亲身体会和亲眼目睹,我认为大多数教师是不得已而为之。君不见“应试教育”的恶劣影响不仅仅对学生身心造成极大危害,还使教育者也深受其害。谁不想和学生的关系像许多人想像的那样和谐、融洽?谁不想在“亲近、民主、温和、幽默、宽容、正直、公平”的环境里教书育人?谁不想“面带微笑,懂得尊重、欣赏和鼓励孩子”,但是,你想一想吧,学生每一天都在一种怎样的氛围中学习,他们每天要做多少老师布置的作业。你想,一个孩子每天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你不去布置作业就会有其他老师布置,你不去逼迫他学习,他就会去学那个逼迫紧的让他们感到害怕的老师的课,因为他幼小的心灵毕竟难以阻挡那种恐惧,他们学习知识的动机成了逃避责骂,减少恐惧,而不是为了求知,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整个学校的核心工作是学习,而学习又陷入了如此一种恶性循环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可想而知了。

    教育,应是灵性的催发,灵魂的唤醒,是塑造有血有肉、有灵有性、有气有节的直立人的事业。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对人内在潜质的唤醒和开发,是帮助人们跳出圈子,置身大千世界去寻求感兴趣的生活,是塑造一个个精神丰满、滋润光彩的 “人”,而非知识的机器、分数的“奴隶”。 教育者,理应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真正帮助学生扫除人生之初的一个个路障,揭去影响学生成功的“网”,使教育富涵个性,富涵人性,富涵灵性,以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激发生命的创造冲动,张扬独特无二、活力四射的个性,唤醒天性中最灵动、最美好的东西。

    虽然十多年的时间我也对自己有了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但我始终还是相信自己“还是有点良知的人的”。虽然我也深知,整个教育存在的问题决不能靠几个有良知的人写几篇也许一文不值的文章就能解决,但有人说总比没有人说要好,否则,只能说明事实比我们想像得还要糟糕。虽然十多年的教学生涯,类似上文现象的文章看了不计其数,类似的话也听得耳膜起了老茧,但我还是相信“只要有人在说,也许这种问题会得到解决的。”但愿如此!

    最后,笔者要与诸君算一道最简单的数学题,那就是,在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年级,从初一招生大约980人,到初三参加中考剩下不足400人,考上重点高中的不足100人,那90%左右的学生哪里去了?他们未来的路怎么走,他们未来的生活怎样过?即使那极个别“聪明学生”因其“聪明”最终也能取得非凡的成就,但是,这种教育对他们的人生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所有的一切难道都是因为他们没有“连睡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造成的吗?是他们没有发扬“头悬梁,锥刺股”的奋斗精神吗?

    忽然记得去年在一份报纸上(好像是《中国教育报》)看到过一篇很让我激动了一阵子的关于课程改革的文章。大意是说,基础教育的现状必须改变了,这种既使教育者的身心深受其害,也使受教育者的身心深受其害的“应试教育”模式应“立即刹车”了!“立即刹车”这四个字我记得非常清楚!但是,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这个时刻,我依然没有看到“应试教育”这列高速列车有刹车的可能,甚至连踩刹车闸的迹象也没感觉到,也不知是因为我当了十多年教师,感觉变得迟钝,消息闭塞,不了解情况了,还是事实就是这样。但愿笔者的这篇文章能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关注、思考,能从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来关注教育的现在和未来。 (杨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