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199836
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表现及教育对策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2期
     随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学者开始倾向于把心理适应性作为心理健康的一条重要标准,并将其视为心理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认为心理适应问题仅仅是部分差生的事,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其实优生也存在着这种危机,并且也常出现心理适应问题,只是类型不同、表现形式不同或程度不同而已。一旦优生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适应问题,那么将更复杂、更难排除,对其自身和社会的不良影响也更大。尤其是重点中学高一新生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大部分学生的自我估计偏高,学习竞争较剧烈,给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适应新的环境,对重点中学高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表现

    (一)生活、交际环境的改变引起的心理适应问题

    首先,进入高中,跨入新校园,人生地不熟,在感到新鲜好奇的同时,会产生紧张、不安的心理。

    其次,面对新的集体、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他们需要重新确立“新的群体”,重新建构自己新的人际关系系统。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渴望交际,但中学生在认知、情感和个性等方面尚不成熟,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缺乏足够的交际技巧,常常导致一方面渴望与人交往的开放性与另一方面自身内心的封闭性的矛盾的激化,产生焦虑、烦躁不安、苦闷、孤独的心理;二是随众心理,高一学生渴望建立新的友谊,特别是住宿生更希望尽快融入新集体,为避免被其他同学排挤,有时明知不对,他们也随大流,人云亦云。

    此外,绝大部分的中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和生活自理能力,面对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往往感到孤立无助,碰到问题时常会不知所措。

    (二)学习要求提高引起的心理适应问题

    首先,与初中课程相比,高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理论性增强。初中不少知识仅要求作初步的了解,只进行静态性研究,强调直观形象,而高中则要作本质、动态、定量的研究,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强。 2.知识量增大。各学科不仅难度增大,知识内容的“量”、单位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急剧增加。

    3.综合性增加。高中学习中,要解决任何一门学科的问题,都不是单纯地直接运用一种知识、一种技能所能完成的,它需要运用多种知识,在阅读、写作(表达)、思维、计算和实验等方面的能力都比初中的要求提高。

    4.系统性增强。高中课程要求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纲,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连结起来,构成——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其次,学习的形式也由教师的教会变为教学,学生的学会变为会学,学生的角色由被动转为主动‘,更强调课前的预习、课内的思考、课后的复习、巩固。

    而刚刚升入高中的新生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仍沿用学习初中课程的方法来学习高中课程,因而常常感到摸不着门道。学习上显得很被动,因而担忧、恐慌、焦虑。有的学生甚至盲目采取疲劳战术,通过减少文体活动,占用课间休息,甚至是吃饭、睡觉的时间来延长学习时间,增加学习强度,尽管很努力、很刻苦,但由于学不得其法,成绩往往不如人意,于是自信心大大受挫,更感到迷茫、困惑,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水平,产生强烈的 自卑感。有的学生由于身心过度的疲劳焦虑,大脑得不到适当的休息调节,甚至会出现头晕、记忆减退、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

    这一现象对刚升入重点高中的新生来说显得更为突出。能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成绩一向都很优异,在原来的学校、班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同学们羡慕的对象,父母的骄傲,备受老师的关注、宠爱,理想抱负都比较远大,他们一直也都非常自信。进人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后,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对他们的未来更是充满了美好的期望,这种期望本身就给他们造成了很重的心理压力。

    (三)压力和竞争改变引起的心理适应问题

    重点中学高一学生面临的心理适应问题。主要表现在: 1.过度焦虑 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在初中期间大部分为各校的尖子生,但进入重点高中后,尖子云集,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小学或初中时的优势。高一学习科目多,难度偏高,课程学习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有一部分学生从尖子生变成中等生甚至落后生,如果不能适应这一变化,自我调节能力差,往往引起内心的紧张、忧虑和恐惧等情绪,从而导致了学生的焦虑。

    2.自满情绪

    一些学生从小到大成绩都很优秀,往往觉得自己优于别人,自己是周围人的主宰,所以操纵欲、支配欲极强,别人的行为稍不如意,就要横加干涉,自己要做什么,即使错了,也不听劝告,继续做下去,处处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姿态和神情。 3.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主要是缺乏自信、心胸狭隘所致。进入重点高中后,面对新老师、新的学习内容、新的班集体等因素所导致的变化,不同心理素质的学生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有些学生继续保持优势,甚至越学越好,有些学生却失去了往日的光彩。这时,缺乏自信、心胸狭隘的学生就会因各种的竞争受挫而对比自己强的同学产生嫉妒心理。

    4.厌学心理

    厌学的原因很多,比如,因为觉得家庭条件好,反正父母会给自己安排未来,学不学无所谓的;因看到其他同学不认真,随波逐流的;因认为自己记忆、理解等能力缺失使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心的,等等。有的甚至发展到恨书、恨老师、旷课逃学的程度。

    5.失落情绪

    优秀学生一旦丧失优越地位,便会怀疑自己是否“优秀”,而变得苦恼、自卑、消沉或自暴自弃、得过且过;或不满、抗争、甚至以违反校规或恶作剧行为来引人注目,以达到心理平衡。 6.志气松懈 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三学年,都是勤奋、拼搏的。当终于如愿以偿进入高一后,有一部分学生便松懈下来,完全没有了以往的拼搏精神。

    (四)青春期身心发育带来的心理适应问题 首先,身体上的急剧变化,使他们非常敏感、不安、疑虑,同时,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貌形象。由于对“自我形象”期望值过高,一些身体的外貌特征,如个子的高矮,体态的胖瘦,生理的缺陷甚至是皮肤的黑白,脸上的“青春痘”等都会引起他们的烦恼,常常会为自认为的一些缺陷感到恐惧、羞怯、自卑。其次,他们的情绪显得十分不稳定,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刚刚还是情绪高涨,可一转眼就心灰意懒,一会儿还是十分的自信,可转眼就变得极度的自卑。再次,进入高中阶段,性心理发展已经由异性疏远期进入异性接近期,渴望与异性交往,但男女间的相互吸引与好感多数还属于异性间朦胧感情的自然表露,他们对于两性关系仍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还分不清好感与初恋的区别。因此,常常造成心理上的因惑与苦恼,此时他们的感情强烈而易失控,接触广泛而不专一。 这种性生理成熟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矛盾,以及性的生理需求与性的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构成了中学生心理卫生的一系列问题。

    二、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教育对策

    (一)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预防与疏导 无论学生出现哪种心理障碍,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的消极影响都是显著的、巨大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一年级的班主任,一是要做预防心理失衡的超前指导,二是要注重做好疏导工作。

    1.生活和交际改变引起的心理适应问题的预防与疏导

    (1)做好心理准备。对在新环境中将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应有足够的认识,有备而来,心理上的承受能力会大大增加。

    (2)尽快熟悉环境。新生人校后,应及时组织新生们参观校园、校舍,介绍校史,使他们对学校各方面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增加感性认识,消除陌生感。

    (3)尽快建构新的群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各种集体活动,既创造亲切热烈的迎新气氛,又提供更多交往的机会,有利于新生间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使他们尽快融人新的集体。

    (4)加强生活指导。在生活方面,既考虑周到,悉心照顾,及时地解决他们生活中碰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同时又要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向他们提出要求,并进行具体的指导、专门的训练,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学习要求提高引起的心理适应问题的预防与疏导

    (1)教师在上新课前,应简略 介绍有关科目的结构、内容、课时安排等情况,使学生对该科目的特点、教学要求有一定的了解。

    (2)加强学法指导。通过教师的方法介绍,同学间的经验交流,帮助学生寻求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提高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时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水平。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轻松愉快、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找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4)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讨论会或进行个别的交流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正视差距,找到原因,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战胜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3.压力和竞争改变引起的心理适应问题的预防与疏导

    (1)高一学生受认识水平的局限,还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所以,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学会情绪调节,发挥自身潜能,面对现实,迎难而上。教师如能对学生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可增进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另外,班主任可通过与家长沟通,使家长正确对待考试成绩,从而减轻来自家长的压力。

    (2)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增强竞争意识和自信心。一方面,教师要减少对优秀生的过分呵护,让他们正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不妨有意设置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4.青春期发育带来的心理适应问题的预防与疏导

    (1)可以通过开展系列讲座、主题班会以及阅读有关方面的报刊杂志等途径,使学生懂得心理发展的一些知识,做好准备。

    (2)开展心理咨询和个别辅导活动。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既经历着身心的急剧变化,又面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再加上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重重压力,一些学生会出现各种诸如失眠、健忘、神经衰弱或人际关系紧张、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对此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及行为纠正,维护其身心健康成长。

    (二)增强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在增强学生心理适应性能力方面,可以遵循“设置情境、形成体验、调节认知、转变观念、增强自信、经受锻炼、克服弱点、改变习惯、培养性格、不断完善”的四十字方针,来进行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具体途径和方法有: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和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提高 任课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列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特别强调要贯彻“体验成功、民主自治、自省自查、讲求实效”等原则,运用元认知的有关理论帮助学生增强自我监控的意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高自我设计的能力,学会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制定周密的学习计划,调整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在班集体建设中,充分发挥班集体的社会化功能,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班主任要加强民主管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合理的角色分工发挥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比如,通过实行干部轮换制和责任分散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小组间竞赛和各种互助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相互了解。

    3.促进学校与社会的结合,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各种形式,组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义务劳动、社会课题的研究性学习、假期短工、节假日慰问等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校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进行环境适应能力和耐受挫折能力的训练。

    4.设立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站,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场所

    心理学表明,人有了心理负担,只有想办法释放出来才可以减轻或者解脱。为此,学校要设有心理健康辅导站,配有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做好疏导工作。

    5.开设心理辅导课,由辅导教师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开设心理适应辅导性课程 通过游戏、讨论、交流、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方式,促进学生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等方面发生积极的变化。

    6.争取家长的配合,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

    每学期至少应该举办一次家长学校,做到让所有家长都了解培养孩子心理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了解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总之,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虽然有着层次参差、类型复杂的特征,但只要教师能认真研究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以爱心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就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做好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预防和疏导工作。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一中学)

    编辑/王 莉 (周鹊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