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199832
团体辅导中的情感变化与引导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2期
     团体辅导的运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团体从开始形成到最终结束,一般都要经历几个发展变化的阶段。随着不同阶段团体辅导活动的开展与深入,参与团体辅导的成员的情感也在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中,团体引导者应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笔者试图把团体辅导过程中的团体成员情感变化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探讨。

    一、情感的淡漠阶段

    团体成员的情感淡漠主要体现在建立团体的准备阶段和团体开始的初期阶段,在这两个阶段中,团体成员带着自己的问题和期望来到一个陌生的团体中,会产生心理抗拒的现象。心理抗拒是个体为了避免自己或别人对个人问题进行深入探索而产生的,也是个体启动自我防御机制的一种体现。

    (一)成员情感的主要表现

    1.冷漠 在别人面前不愿意表露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认为团体其他成员对他帮助不大甚至一点帮助也没有,认为团体并不可靠,仍处于试探团体的阶段,所以团体成员对自己如何在团体中活动感到焦虑不安,压抑自己的情感表达,在活动中显得过于沉默,表现出对旁人的排斥。 2.被动 成员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对于团体中出现的问题一般不会主动地去承担责任与风险,多半抱着观望的态度去观察他人的做法,倾向于让旁人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忠告等。

    3.退缩 团体成员在参与团体活动的过程中,常因为他们所提出的建议或他们乐于见到的活动方式没有受到其他成员或是团体引导者的认可或采纳而产生消极情绪。反过来,这种情绪又往往使团体成员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处于犹豫的状态,一直徘徊不前,甚至反其遒而行。

    4.冲突 团体成员也可能对别人的意见或想法采取批判的态度,同时又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也不愿意去知道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形成一个“自我怪圈”,使得人际沟通困难。

    从以上四个方面表现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团体成员可能因为不合格的团体引导者、对团体成员的不信任,或者认为团体不是一个可以表露自己的安全场所等因素而产生心理抗拒,而这种心理抗拒又会严重妨碍团体辅导的进程。此时,如果团体引导者能恰当引导好这一阶段团体成员的心理,就会有利于消除团体成员的心理抗拒;如果处理得不好,则可能影响团体成员间信任的建立和凝聚力的形成,甚至有可能导致团体辅导在这一阶段的失败。

    (二) 团体引导者对心理抗拒的控制与引导

    1.证明团体安全感的存在团体引导者可以通过讨论团体参与者的权利、保密的重要性及相互尊重的需要等问题,来证明团体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团体成员能在团体中安全地表现自己,表露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甚至可以鼓励和引导团体成员表达自己冷漠、退缩、被动、冲突等负面情感,消除团体成员的防卫心理。

    2.建立团体认同感

    首先,团体引导者应从认知方面人手,站在团体成员的立场上去感受他们对团体、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进而创设有利于团队信任度提升的稳定环境。其次,应从感情方面人手,以诚相待,关心团体成员,从而拉近团体引导者与团体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最后,团体引导者应当让团体成员感受到团体是一个可以表达不同意见,可以解决人际交往冲突的安全场所,使团体成员相信在这个场所里不需要刻意隐藏自己或压抑自己,应在团体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接纳团体引导者,接纳团体的其他成员,逐渐建立起对团体的信任感。

    二、情感的支持阶段

    (一)成员情感的主要表现

    随着团体辅导活动的进行,团体成员的心理抗拒可能在团体引导者的有效引导下得到消除,彼此之间的信任度会不断上升。团体成员相信这一团体是可信赖的,自己在这一团体中是可以受保护和可以被理解的。心理抗拒这一警报一旦消除,就能进一步增进成员间的情感,对团体辅导产生积极的影响。

    1.宣泄 团体成员感受到团体的安全感,认识到表达焦虑的重要性,加上创设出的团体气氛有利于公开坦诚地处理心理抗拒,团体成员便会把内心隐藏和压抑许久的消极情绪宣泄出来。负面情绪的释放,有利于成员自我探索的深入和人际关系的改善。

    当然,情绪宜泄不仅包括负面情绪的宜泄,也包括正面情绪的宜泄,在团体中公开表达自己的喜、 怒、哀、乐、愁、惧、忧是与他人分享情感反应的重要条件,也是达到“共情”的基本条件。

    2.共情 团体成员通过情感的宜泄和彼此间的相互交流,有机会从其他成员的身上发现与自己类似的经历和遭遇,这样有益于在成员间建立一种心理联结,形成团体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在释放自己情感的同时,能对他人所释放的情感表现出一种支持,即在接纳自己的同时,也接纳别人。成员可以从中体验到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形成一个强而和谐的“心理场”,进一步促进成员间的信任感。

    (二)团体引导者在情感支持阶段的引导

    在这一阶段,建立团体凝聚力是团体引导者最主要的任务,虽然凝聚力可能在团体建立的初期便开始发展,但它只有在团体成员经历宜泄与共情之后,凝聚力才成为团体辅导过程的一个关键要素。此时,团体已经历了观察和考验阶段,凝聚力能否在团体辅导中发挥效能,与团体引导者对团体的把握与控制有很大关系。

    团体引导者可以充分运用角色扮演技术对团体成员进行引导。例如,先让成员回忆自己与朋友的关系及以往与之相处的情景,从而构思最想对朋友说的一席话。然后,让成员把回忆的内容在团体中进行倾诉与交流,使团体成员在此过程中达到共情状态。接着,综合形成剧本,让成员先后扮演自己和朋友两种角色,通过角色互换,使成员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更好地与朋友相互理解。最后,团体成员进行评论。在这一活动项目中,第一阶段应建立在具有团体安全感的基础上,团体引导者应创设真诚和信任的氛围,激发学员表达情感的意愿。

    三、情感的调适阶段

    (一)成员情感的主要表现

    经过情感支持阶段后,团体信任感与凝聚力的层次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情感由相互支持转变为相互感染。团体成员之间的沟通达到畅行无阻,在沟通中感受与其他成员之间情绪的传递和交流。在此阶段,团体成员通过自由、坦率的交流之后,往往乐于对个体存在的问题行为进行尝试性的改变,愿意尝试克服一些令人畏惧的困难,特别是感受到其他成员对自己的尝试表示支持时,更是充满希望。另外,他们在对旁人的尝试和改变作出评价的同时,还能激励他人尝试和坚持新行为。在这一阶段中,团体成员都愿意将问题的讨论带到团体中来,毫不回避地探讨和解决团体所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提高团体的协作能力。

    然而,在团体辅导临近结束时,团体成员可以预见团体即将结束,对分离的情感会采取回避和否定的态度。往往会因分离这一事实带来的焦虑感而产生退缩行为,不再以高昂的热情来参与活动,担心和害怕团体的解散,担心和害怕这种亲密感和归属感的消失,也担心能否把团体中所体验和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害怕回到团体辅导前的状态中。

    在团体解散之后,由于情感的遗忘与淡化,团体成员可能难以把团体中所学到的东西切合实际地运用,或是在没有团体情感支持下无法维持在团体辅导过程中所产生的新行为,从而冲淡团体辅导的效果。

    (二)团体引导者对成员情感的引导

    首先应对团体成员所表现出来的尝试改变的意愿表示支持,并在适当的时机解释行为改变的意义,以便团体成员可以达到更深层次的自我探索。其次,面对团体辅导即将结束这一现实,团体引导者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促使团体成员调适自己的情感,在团体辅导的后期更好地巩固他们在先前阶段形成的情感支持与自我探索的成果。

    1.提供机会让团体成员可以公开表达和讨论因离别而产生的焦虑感和失落感,使成员能释放自己的消极情绪。可通过情境模拟或角色互换等活动项目来预先体验分离。在帮助团体成员面对离别的同时,还应注重气氛的缓解与消极情绪的淡化。因此,在该类型活动之后,应有能积极调动成员情绪的高强度活动项目。

    2.提供机会让团体成员处理团体中还未解决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团体辅导活动后期的安排应相对宽松,团体引导者退居二线,不过多地干涉团体成员,提供时间与空间让成员自行处理事务。

    3.注重交流分享型的活动项目,让团体成员有更多机会表达自己在整个团体辅导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以及他们进行自我探索的心理历程。帮助成员把学到的经验具体化,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为他们今后的生活提供新的指导。

    4.在团体辅导活动正式结束后,团体引导者还应考虑以团体聚会、建立团体成员联系渠道或提供个别咨询等方式,维持与巩固团体辅导产生的新思维方式与新行为。

    (本文获“健康杯”全国第二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养正中学 东石镇侨声中学)编辑/王 莉 (卢文洁 吴俊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