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199826
从孙司空说起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2期
     如果你班上有个喜欢惹事、不断制造麻烦的学生,你恐怕会很头疼。如何教育这样的学生呢?还是让我们先从孙悟空说起吧。

    对孙悟空大家都比较喜欢,但你想过为什么吗?或许你会说他本领高强,富有正义感。然而,仔细分析,悟空却曾经是个问题儿童,他性泼凶顽、暴横人间、欺天诳上,他还以强凌弱,如此劣迹可谓罄竹难书。可我们还是喜欢他,究竟为什么?

    因为悟空是个反叛人物,他恰恰迎合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反叛意向,释放了人们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一些东西。事实上,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孙悟空,希望“天庭”被搞得一塌糊涂。

    心理学家朱建军认为,传说、童话、神和经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整个《西游记》就是一部教育学著作,它分明是一个关于问题儿童学生成功转化的安全分析。

    悟空的出身很不幸,是个孤儿。他自幼就没有感受过家;温暖,无依无靠,于是只好靠自己民,勤学苦练,学到了一身的本领。然而,过度的自我保护意识使他好斗,纠集同伴,做“老大”,还抢了龙王的定海神针并因此与天宫发生冲突。

    这与许多问题儿童一样,由于长期的孤独、缺乏归属感,于是便用惹是生非的方式引起他人的重视与关注。

    这种问题的产生,精神分析认为是由于幼年时期的人格结构未能发展到超我的层面。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层面,它遵循完美原则对本我与自我进行监督与管理,它是儿童在向父母认同的过程中,以父母行为为楷模,间接学得的道德规范与社会良心。

    儿童如果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人格中的超我层面就难为形成;加之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在困境中缺乏抗挫折以能力,必然出现一些问题行为。

    后来悟空被招安,玉皇大帝给了他一个职(让他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满足他归属的需要),而当悟空发现这只是一个骗局,是他大闹了天宫。但任何地方都是有限制的,容不得你无法无天,于是如来佛出现了,悟空被压在了五行山下。再后来,他有了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历经苦难,保管唐僧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你看,通过 这个成功的案例,我们还是可以得出一些启示的。

    首先,他需要有个明确的目标。真经象征着理想,取经就是追求目标的过程。目标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没有目标、没有理想的人是难以成才的。而目标还要符合个人的特点,要知道,人的才能是不一样的。心理学家加登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因此,如果让悟空念经育佛恐怕不行,只有除妖降魔才能实现其价值。人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就能使自向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次,他需要有严格的纪律。“紧箍咒”就是一种约束。悟空脾气暴躁,作事缺乏耐性,没有严格的管束是不行的。此外,问题是长期形成的,行为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还有反复性,需要我们经常用严明的规范对其进行督促,让他知道除了自身的需要外,还有道德及社会的规范。

    再次,他还需要得到关爱。悟空经常去观音那里倾诉烦恼,或在他遇到麻烦的时候,观音就会出现。观音,其实就是悟空心理上的母亲,是关怀与理解的象征。问题学生有很多炳恼与不快,他们需要倾诉,更需要得到师长的关爱。

    此外,他还需要合作的群体,有一个可以作为示范的榜样。悟空需要与善良而坚定的的唐僧、热爱生活的八戒、憨厚核实的沙僧以及任劳任怨的白龙马合作,虽然他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的缺点,但他们身上的优点足以克服悟空身上存在的好高骛远、没有韧性的缺点。没有人能够脱离群体而存在,问题学生更需要同伴。教育中,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而采取的孤立、隔离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只能导致教育的失败。

    最后,他还需要有成功的体验。悟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在一次次除魔中,他收获的不仅仅是同伴的尊重,还打到了自身的价值。因此,教师要善于创造机会,让问题学生不断感受成功,这种成功感会给他们带来希望,从而激发隐藏在他们身上的巨大潜能。

    如果你是班主任或校领导,你的学生中有悟空这样的人物,你也许会为此伤秀脑筋,但请不要反他他压在“五行山”下。你能喜欢悟空,肯定也能喜欢你的学生,否则,“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实质上就已以结束了。”

    跨越这种“爱”的沟壑,用目标引导他,以规范约束他,用关爱感染他,让群体融化他,也许他不能成“佛”,却一定能成“人”。 (邓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