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3199823
德育课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第二讲)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2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倾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的关注。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正规课程中,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在课堂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其授课方式单调、乏味,学生在课本上勾勾画画,课下认真背书,完成作业,有的学校还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殊不知,心理健康课本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烦恼,针对出现诸多不适应的发展倾向,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释放内心的焦虑,让他们轻轻松松学习。但是,心理健康课考试的压力,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负担,最终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出现了适得其反的结果。

    应该承认,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是必要的,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而是要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强化其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班主任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中,体现在各种丰富多样的活动训练中,反映在环境优化和潜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上。一味地追求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只能是流于形式,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

    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就是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治疗”和“指导”意识较强,选择心理障碍的较多,选择发展性问题的较少,把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肆意医学化,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有的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让校医充当心理辅导人员,像医院里记录病历一样对学生情况进行登记;很多学校的领导、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清,对学生进行了错误的宣传,使学生认为只有心理有疾病时才能去心理咨询室,一旦自己去心理咨询室,那就意味着自己在心理上有严重的疾病,还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和非议。这种医学化的倾向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根据我们从1996年开始的研究和有关调查,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其比例分别为30%、20%、30%和20%左右。在我们另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压力现状的研究中,则发现有30%属于学习方面,40%属于人际关系方面,其他方面的占30%。可见,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根据临床个案和调查统计,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占不到学生总数的1%。这就是说,中小学生的心理从总体上来说是健康的,只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适应性的问题,不能和医学意义上的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简单地混为一谈。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化倾向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片面化的倾向。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过多地关注各种心理测验,依赖测验所得到的分数,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有的学生参加心理测验后由于分数较低,不仅遭到同学的嘲笑,在自己内心也留下了深深的阴影,把自己归为“异类”,结果导致心理真的出现了问题。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教育者趋向于选择中学生,当然,这和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较多有很大关系。但是,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而毕业班的学生面临升学,学习太紧张,没有时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而出现了教育对象上的片面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教育,如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能力培养、耐挫能力培养以及学生的性格、情绪等方面内容,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和职业心理教育(为学生在职业定向、升学考试及职业分析、兴趣的了解与测试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实际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上述三方面的教育同时进行的。此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偏重心理咨询,轻视心理辅导,偏重学生个体,忽视学生群体,重视调适性心理咨询,轻视发展性心理辅导,这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表现为,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课,配备了教师,但是由于教育者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教育实验,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 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仅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硬件”之一。另一种表现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有的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看作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人把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往往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用德育的方法来对待心理问题。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两者的目标、任务、实施方法有明显的区别。

    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孤立化倾向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而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殊不知,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的情绪、情感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情感。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据统计,美国有37%的教师有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至少有6-8%的美国教师有着不同程度的不良适应。一般认为,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家长及学校的需要,不能表现出烦躁、沮丧等情绪,这不能不造成角色过度负荷,而且其角色的多重性 (教师既是学生的教师,又是一家之长、子女的家庭教师、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社会的模范公民),也使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作出种种心理调节。因此,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编辑:陈 虹 张宝玲 (俞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