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3199757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建
http://www.100md.com 2004年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5期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作为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反映和指标,不仅能有效地影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还有利于教师自身健康和生活幸福。因此,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研究,已成为教师心理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文试对此做些探讨。

    一、构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基本策略

    1.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理所当然应直指人的心理成长、发展与自我实现。所谓 “以人为本”,就是从积极的人性观出发,把人视为自身心理发展与建设的主人,把人的主体陛发展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从人的心理需求出发,一切为了人的心理健全发展,一切服务于人的心理潜能开发,一切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生命和生活,关怀人的价值和使命,关照人的精神和信仰,将教育和教学定位在“人本心育”、“全人心育”的基础上。

    2.形成“民主平等,尊重理解”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交往牵涉到师生之间的认知、情感、伦理、社会关系等方面。相对学生而言,教师在诸多方面都处于一种优势地位,因而容易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忽视学生的需要。学生应享有的权利或多或少被教师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使师生变成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可能会“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师生之间情感的疏离和关系的不平等,使得师生关系失去了对学生人格发展和精神陶冶的作用,学生也无法全面理解课堂教学交往中人际关系的丰富内涵。建立民主平等尊重理解的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心理氛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基础。教师应理解学生的一些缺点和不足,理解学生在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在批评和教育中应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尊重学生的人格,真正将学生当作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对待。

    3.选择“以实为重,突出主题”的教学内容

    在内容安排上,教师要以当前中小学生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心理发展问题为根据,在每一年级形成有所侧重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在内容选择上坚持以“实”为重,即联系实际、突出实践、注重实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突出以下一些内容:创新心理教育、学习心理教育、人格教育、人际交往教育、考试升学(就业)教育、青春期(性心理)教育、情感心理教育、意志(挫折)心理教育、自我心理教育、科技心理教育、经济心理教育、生活心理教育、生命心理教育、网络心理教育等等。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开展心理教育时,应创造性地设计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健康地成长,发挥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 二、构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基本内容

    1.提高自身的教育认知水平

    教师的认知水平是指教师的认识过程。它主要表现在了解教育对象的能力、信息组织与转换能力、信息传递和接收能力、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等。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对学生的心理特征的了解为基础的。教师只有准确地了解、判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才有可能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策略,有的放矢地使每个学生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然而,调查表明教师的教育认知仍然存在一定的偏颇。教师的这种认识可能导致他们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不恰当的措施,因而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一个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师,通过观察、调查、活动产品分析、测量等方法,获得关于学生的真实的、有较高信度的信息,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有效地运用教育机智,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发挥出来,取得较好的成绩。

    2.形成稳定的教育心境状态

    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心理空间”大小的问题,是在脑中为心理活动能提供的空间活动范围的问题。心理空间广阔,表现为心胸宽大,性格开朗,教育目标远大。作为教师的内部心理基础的教育心境是否稳定,是否乐观和积极,将影响教师的整个心理状态,左右其行动,也关系到教育和教学效果。当一个教师的心境不良,如缺乏教育信心,具有教育紧张感,烦躁、忧郁,怕管理学生时,他的情绪、认知,甚至个性都会出现异常的表现。一旦教师陷入不良心境中,不仅对自身而且对教育和教学都影响甚大。如果一个教师具有乐观积极的教育心境并长期稳定下来,其潜在的心理能量就会在整个心理生活中进发出来,他们会对教育充满信心,以培养孩子作为乐趣,整个教育工作有了朝气,教师的生活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教师有了良好的教育心境,能使教师处于欣喜状态,头脑清楚、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一般来讲,教师心境组成的范围越广阔,其性质越稳定、越乐观,促进作用就越大。

    3.培养健全的教育意志品质

    教师要将学生培养成才,在教育实践中必须克服许多困难。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明确目的性和力求达到这一目的的坚定性,是教师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克服各种困难的保证。一般来说目的愈明确,自觉性也愈高。明确目的的确定,有赖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而且与一定的信念、世界观、责任感等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果教师对教育事业树立起坚定的信念,那么不论顺境还是逆境,对工作都会充满信心。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兴趣爱好多样、性格迥异的学生,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许多偶发事件,教师对突如其来的情况必须进行有效的分析、判断,恰当地处理,使教学与活动顺利地进行。教师决策的果断性和对学生要求的一贯性、坚持性,对培养学生的技能、习惯和各种优良品质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碰到与个人利益或威信相联系的事情时,需要教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在矛盾冲突时应用‘冷处理”。教师要形成沉着冷静的自制力。

    4.采取积极的心理暗示措施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教育的过程也是心理暗示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不仅有利于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给学生以更多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机会。教师只要在学生身上倾注心血,学生就会健康、快速地成长。教师应当关注每一个学生,像皮格马利翁对待自己的雕塑作品一样对待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期待自己的学生都能成为强者。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正强化,多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师可以说“你真行”、“很好”、“非常精彩”等语言,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正面强化,用动作、手势、眼神的赞许信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学过程应当充满激励,通过强化和心理暗示等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自觉性。

    5.学会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

    综合国内外研究,较为常用的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方法有,放松训练、时间管理技巧、认知重建策略和反思等。放松训练是降低教师心理压力的最常用的方法,它既指一种心理治疗技术,也包括通过各种身体的锻炼、户外活动、培养业余爱好等来舒缓紧张的神经,使身心得到调节。时间管理技巧可使生活、工作更有效率,避免过度负荷,具体包括对时间进行组织和预算,将目标按优先次序进行区分,限定目标,建立一个现实可行的时间表,每天留出一定的时间给自己等。认知重建策略包括对自己对压力源的认识和态度做出心理调整,如学会避免某些自挫性的认知(如“我必须公平地爱每个学生并且使每个学生都成功”),经常进行自我表扬(如“至少部分学生学到了很多东西”),学会制定现实可行的、具有灵活性的课堂教学目标,并为取得的部分成功表扬自己。反思也是一个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它指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师Jb理健康的过程。这种反思不仅仅指简单的反省,还指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做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永远停留在新手型教师的水平。反思的倾向是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专家型教师的核心。

    6.建立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

    为了减少教师的消极心理,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应有效地建立心理的支持保护系统。它包括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和有效的自我保护系统。教师在支持系统中能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流,这些交流使教师相信自己是被关心的,被爱的,被尊重的,有价值的,归属于一个互惠的、能互相交流的社会网络。心理保护机制普遍存在于人的心理活动中,其功能类似生理上的免疫系统。当人们由于某种原因将要或已经陷入紧张焦虑状态时,就可借助心理自我保护机制来减轻或免除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以更好地适应生活。常见的自我保护机制有合理化(文饰)、仿同、投射、反向作用、躯体化、置换、幻想以及补偿和升华。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心理上都有一套自我保护机制,它使我们敏感而脆弱的心理能够由此更坚强一些,能够对危机和挫折有所防御,有所淡化,从而得到自我解脱。

    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教师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反映和评价指标。很难想像,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因此,在教育实践和生活实际中有效地构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使教育系统的运行达到最高、最佳状态。 (吴小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