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3199750
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心理课中的运用
http://www.100md.com 2004年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5期
     新课程方案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倡导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高中心理课因其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非常适合进行研究性学习。本文拟探索高中心理课实施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具体操作策略与步骤,以便为新课程方案的大面积推广实施积累经验。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以团体协作的方式共同研究一个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求实与创新的精神。在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的是独立性或竞争性的学习方式,对于需要合作的团体学习是需要训练引导才能掌握的。我认为,学生要掌握研究性学习这种新型学习方式,需要具备在团队中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有研究性意味的课堂经验以及展示课题研究的充分机会。为此,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中,我设计了“三步走”的训练策略。

    第一步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

    在实施中,我用一个学期的时间训练学生形成小组的能力。小组形成需经历四个阶段,即试探、震荡、凝聚、形成阶段。 每一阶段的特点如下: 第一阶段:试探。外向的学生主动与同学打招呼,并表现出自己热情、开朗的一面,内向的学生保持警惕,小心观察,可以被动地参与活动。两类学生都以各自的方式试探自己以前的行为方式能否被新集体所接受。因此,其步子都较小,步辐不大。整个小组处于生疏、别扭、被动、配合不好的状况。 第二阶段:震荡。两类学生都开始显示原形,外向的学生大大咧咧,起绰号,说俏皮话,上课管不住嘴,把责任推诿给别人;内向的学生在行动上表现出对外向同学的厌恶,拒绝合作,心中有苦,嘴上说不出来,在行动上表现为逃避退缩,不参与。整个小组处于动荡混乱的局面。这时,如果教师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小组将一直处于这样的混乱局面。 第三阶段:凝聚。集体中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该做的事,该负的责任,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各部门分工又合作,有共同的利益与目标。一人做好,集体光荣。个人倾心为集体,集体为个人而自豪。集体中的人际悦纳度提高,矛盾能通过协商解决,不会伤及个人感情。

    第四阶段:形成。所有的成员都为自己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感到自豪,不愿与集体分开,渴望在一起学习、活动。所有的集体活动都是高效的、富创造性与竞争力的。个人愿为集体牺牲自己的利益,出现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如果教师的评价能随时跟上,通常第一阶段需一星期,第二阶段需一到两个星期,第三阶段需二到四个星期,第四阶段则水到渠成。

    通过这四个阶段的小组建设,小组的管理、教育功能开始起作用,小组可以顺利合作。

    第二步让学生逐步感受心理课中浓厚的研究氛围

    在小组形成的四阶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研究探讨的课堂学习气氛,遇事采用商量、追根究底的方式,让学生养成探究、思考的习惯,布置的作业也要求合作程度逐步提高。一开始是课堂中的提问,需集体讨论,形成小组意见,随后是课后共同查阅资料,组织小品表演或写成小文章。这中间会出现组员冲突,如责任推诿、独揽大权、退缩不做、突出自己等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小组进行责任分工、求同存异、利益共享等交往技巧的学习。’ 另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图书馆、网络以及实地调查等方式收集资料、提炼观点。在资料的运用上,注意注明出处。这一阶段,开展分项训练:

    如何进行人员分工,保证各环节的任务准时完成?

    如何与同学讨论,采纳或放弃自己的意见,从而迅速形成小组意见?

    如何通过图书馆查阅资料?

    如何通过网络查阅资料?

    如何使用各类学术工具书?

    如何提炼为我所用的观点?

    如何通过小品展示小组的主题思想?

    如何运用演讲来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

    如何运用小组研究成果提合理化建议?

    如何进行学术争论而不是人身攻击?

    一旦学生越过独立学习、竞争学习形成的个人中心、我赢你输的思维误区,他们就可以开放自己,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主动贡献自己的智慧,从而使需要团体合作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得以开展。

    第三步 在实战中体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快乐

    在第二学期,在小组基本形成和熟悉研究性学习要求的基础上,就可以要求小组独立开展专题研究。我们的做法是每一个小组承担一节心理课的教学任务和完成一个反映高中生心理状况的心理剧,每人完成一篇心理小论文。上课包括确认教学主题(可在老师提供的主题菜单中选择,也可自行申报)、选择教学内容、上课以及教后记的撰写。

    这两项学习任务,都需要有一个能发挥管理功能的小组来运作。

    二、实施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探讨,证明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分三步走的策略是成功的。经过这三步训练,学生对心理课题研究的兴趣很浓,愿意与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并且品尝到新的学习方式带来的乐趣。心理课堂成为展示他们才华与成果的场所,心理课堂如磁石一般吸引他们。老师也被来自学生身上的巨大创造力所震惊。

    三、问题与讨论

    1.在实施新的学习方式时,可能遇到来自家长与学生本人的反对

    他们并不熟悉这一新的学习方式,会认为这种方式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他们对学习的理解仅限于背课本,做课本上的作业。因此,第一学期的心理课就要宣传“学习”的新理念,并布置简单的小调查、小课题研究,对任务完成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在学生中广泛宣传这种新的、好的学习方式,只有取得学生们的支持,后面的大型自主式研究性学习才有可能落实。

    2.第一学期的小组建设一定要到位,否则,后面的放手会变成放羊

    关于小组建设的具体方法可参见拙文《心理课上的小组讨论技术》 (《大众心理学》2002年第7期)。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杠杆以及及时反馈的方法随时处理小组建设中的问题。关于小组教学中特殊学生的行为问题,也可参见拙文《心理课中特殊学生的行为问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2002年12期L

    3.学生上课的方案要提前一周与教师讨论

    一是防止科学性错误,二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把握课的全局,精选材料、提炼观点、修整课件、注意组织教学,帮助他们体验第一次当老师的感觉。

    4.心理教师本人的多种准备

    如果在心理课堂中要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心理教师本人对心理学基本理论、常见的心理话题要成竹在胸,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班级管理经验,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学生小组中的各种问题。因此,这一模式逼着心理教师与学生一同成长。

    5.如何处理小组在汇报研究性学习成果中的问题

    由于各小组的能力差异,会出现部分小组上课只能上20分钟左右就没话可讲的现象,或者小组在上课过程中出现冷场或纪律问题。我的对策是:

    (1)做好“开门红”的充足准备,帮助第一组开好头。第一组成功的演讲是极好的示范,会激发其他小组的斗志,他们会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不输给第一组。同时,教师在点评第一小组的课时,明确指出他们的亮点与不足,使后面几组的学生更加清楚上课的细节要求,而且教师还要要求其他小组不能再出现第一小组的问题,否则,拿不到创新分。

    (2)发挥点评的激励与价值引导作用。对学生们而言,这次研究性学习确实花费了他们很多的精力,付出了很多心血,其中,很多学生也克服了很多困难。作为他们集体合作的大型作品,他们都很重视,也都渴望被认可、被欣赏。因此,教师在最后的点评与考评环节一定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从多个角度来挖掘他们的独具匠心和新颖别致的构思,而对于问题,一般提一两个就行。这样,整个班级就在一种“我们能行!”,“我们很棒!”的气氛中越做越好。事实也正如此,第四小组为了超越前三小组,真是动足脑筋,达到上课最高潮,其他小组恨不能再有一次显身手的机会。课堂就在这样的你追我赶的气氛中快速往前奔去。

    (3)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要强。如果把课堂作为对话的过程,一堂学生留白较多的课堂,就需要教师随机补白上去。补什么呢?与这堂课主题有关的东西,包括教学组织方式、教学相关内容、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小组分工等。因此,教师在下面听课的时候,思想要高度集中,迅速提炼出这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有哪些相关问题以及心理学原理可以补充。这样,学生讲一段,老师讲一段的课其实也很精彩!这源于我们对学生角色的正确认识:学生是教师最好的助手,无论他们能干还是暂时不会,都可以给教师一方舞台。他们能干,教师可以欣赏到学生的智慧与创造;他们暂时做得不好,方便地给教师找到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接下来的引导与点拨效果是最佳的。这样的师生互动是轻松有趣高效快乐的。 (杨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