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3199755
拨开“同性恋”的迷雾(1)
http://www.100md.com 2004年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5期
     执笔:辛菊珍

    第一次会谈

    2阗1年12月26日,我按照惯例来到了心理咨询室。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门口,她是高一年级A班的莫莉(化名)。此刻她站在门口,迟疑着不肯进来,我热情地招呼了她,她才拖着步子走了进来。

    我感到很混乱

    “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我感到很混乱。”这是莫莉坐下来以后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她深吸一口气,开始了她悠长的诉说。“我有一个好朋友叫张水(化名),我们从小一起长大。她性格开朗热情,很关心我,我不高兴时会逗我开心。可不知什么原因,我们经常为一些小事争吵,然后彼此互不理睬。”

    “这学期,我们已经好久不讲话了。我想忘记她,可不知为什么,我常常会无意中抬起头,寻找她的身影,回忆我们在一起时的每一个细节。这种情绪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我的生活现在变得一团糟。”说着,莫莉的眼泪已经流出来了,我把茶几上的面巾纸递给她。

    莫莉边擦着不断涌出的泪,边说:“我们经常为其他朋友的介入而生气,然后互不讲话。有一次,她对我的一位女朋友说,不希望我跟那位女友好。我知道后十分生气,心想:你有什么权利干涉我的自由!现在,我再也不想理她了。”

    她似自言自语:“可是前天我怎么又跟她打招呼了?我说不清怎么回事。同学们说我是同性恋。老师,我会不会是同性恋?”她盯着我的眼睛,语气中流露出紧张和不安。

    我没有直接回答,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只是简要介绍了同性恋者的心理特点及性取向。 接下来,我要莫莉自己作分析:“你对自己的感情怎样理解呢?” 莫莉说得很快,很干脆:“我知道我不是,我不喜欢同性,可是她又来找我,我就又陷进去了。”

    在这一阶段,我几乎什么也没有做,只做了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莫莉的内心很混乱。她提出的问题是我过去忽视的问题,现在我称之为“青春期同性情感迷惑”。我要做的工作是:首先引导她回顾与对方共同成长的经历,对自己的感情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再讨论她提出的同性恋问题。

    现在,莫莉的情绪已经完全平静下来。

    我让莫莉回顾她们的情感历程。莫莉说:“其实,我们的感情很宝贵,我们都不愿意失去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能容忍对方有新的更为亲近的朋友。”

    当我们分析了两人的性格差异后,莫莉恍然大悟:“现在我知道了,我性格比较弱,而张水性格大度宽厚,我很依赖她。”

    我肯定了莫莉的感悟。接着,我鼓励她要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交往圈子,有自己独立的精神情感世界,无论何时,把自己系在他人身上都是不明智的。

    我为什么只喜难她

    “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为什么还是只喜欢她?像我这么大的女孩,对异性的兴趣应该越来越强才对。”莫莉重新显出满脸的疑惑。我知道莫莉认为自己与同龄同性者缺乏同一性,为此产生不安。这时候,她需要探寻心理形成的根源,并且需要与别人进行比较,以获得同龄人的统一感和安全感。

    “一般来说,大部分女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更加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但由于学校纪律的约束,有的是不敢承担‘早恋’的心理压力,有的是担心处理不好学习与感情的关系,所以大多数学生都压抑自己,愿意选择同性做朋友。”

    “回到你的问题上来。为什么你没有像大多数女孩那样,更喜欢与男孩交往呢?因为人们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取决于他内心的需要。长期以来,你俩的关系良好,情感上基本得到了满足。对于你个人而言,没有其他更让你欣赏的朋友取代她。而现在,她在你心目中的地位已经开始动摇,这是值得高兴的事,证明你开始慢慢地走出两人交往的小圈子,你的情感体验将会更加丰富。” 莫莉说: “是的。尽管心情不好,我也常跟其他同学一起玩,聊聊天,逛逛街,感觉挺愉快的。”

    由于时间的关系,莫莉最后向我提出两个问题:

    1.完全从感情漩涡中走出来要多长时间?对此我没有直接作答,只是鼓励她对自己要有信心,建议她运用转移注意法、自我暗示法,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2.要不要与张水见面谈谈?我提出“顺其自然”的法则,如果遇见了,就打个招呼。莫莉表示同意,并在我的指导下,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和张水相遇的情景,由此增强了信心。

    第二次会谈

    我觉得好我了

    2002年春节过后,开学第二天,莫莉主动约我见面,她显得愉快轻松。 “老师,我觉得好多了,不像以前那样不停地想那些细节了。但有时还会想起,不过,现在没有那么伤心了,感觉比较平淡。” 我再次肯定了莫莉的心理成长。她告诉我,从上次会谈以后,她们还有交往,莫莉感觉上没有什么特别,就像一般同学一样。从感情上和理智上不再过于依赖、强迫对方。 我继续澄清她的感受:“仅仅不伤心不难过还不够,因为还缺少叫做‘愉快’的东西。”莫莉说:“是,被拒绝的时候,我还是高兴不起来。”我进一步提示道:“你应该学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内心感受,或许情况会好一些。”为此,我们运用空椅子法做了一个练习:

    张水:“我今天作业太多,就不陪你出去了。”莫莉: “我理解,你确实要先完成作业,不然老师又要发火儿了。”

    从情境中走出来后,莫莉重新告诉我她现在的想法:“张水的成绩不太好,真的需要多花时间在学习上,我想以后我不会怨她了。”

    第三次会谈

    你好像还没弄清楚我们之间的亲密关系

    两周之后,莫莉又来到心理咨询室。没等我开口,她主动说:“我还是有点儿不明白,如果我预计会见到她,真见到时感觉无所谓,但是在没有预料的情况下突然碰见了,我还是会怦然心动。为什么会这样?”莫莉的语气很急切。 我告诉她,人的心理的成长变化需要一个过程,况且莫莉本人属于情感体验细腻的粘液质气质类型(上学期心理课做过测定),需要的时间可能会更长些。“可我在其他事情上不这样。”莫莉辩解道。 我感到来自她内心深处的阻抗。我说:“因为你们在关键的年龄——青春初期的情感关系十分亲密,感受深刻,彼此形成了特定的依恋关系。” “可是,我觉得我们真的很有缘。”

    我点点头,明白莫莉依然在遗憾她们关系的改变,她心里还有一些重要的事情想对我说。 接着,莫莉说了几件她认为是“缘分”的事。“我们一起长大,在同一个班读完了小学和初中,现在不在一个学校了,上学也是同路。有时我想说什么她却几乎与我同时说出来;我们的兴趣和爱好也惊人的相似。还有其他的事情,也是这样……”她直视着我。

    我想我应该减弱她头脑中对缘分的神秘感。“其实有缘的人很多,一种是客观的机遇,如时间、地点等带来的;一种是因为有着共同的想法、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经历,这样才会成为朋友。你可以问一问那些相互要好的朋友们,看看是不是这样。”

    莫莉连连点头,嘴里却说:“但我还是觉得跟她在一起心里最舒坦,不需要防范。我知道我们不是同性恋,我不能容忍两个女孩子谈恋爱、拥抱、接吻。”

    我重新提起她们的共同成长经历,说:“你不必为此担忧,你和张水的关系只是成长历程中的一段美好的经历……”

    没等我说完,莫莉开口了:“可是,你好像还没弄清楚我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她欲言又止。

    沉默了将近15秒,莫莉嘴唇翕动:“我们之间有过你说的异性间的拥抱、接吻等亲昵行为……”莫莉满脸通红,声音很小,但说得很清晰。

    谜底终于揭开了,她内心的苦苦挣扎原来为了这个。怎么办?我有义务使她明白什么是性冲动,以消除深压在她内心深处的不安感乃至肮脏感。

    我说:“你们都进入了青春发育期,性潜能被挖掘出来了。这种体验令人回味无穷,所以你会一遍遍地回想每一个细节。同时,也为此感到紧张不安,因为你的理智告诉你,这种同性亲昵行为不被社会许可。其实,你们那时还只是孩子,只是小孩之间表示亲昵的行为而已,你不必感到罪恶。”

    莫莉点点头,眼睛亮亮的。

    最后,我送给莫莉一段赠言:“你经过了不同寻常的情感、友谊,祝愿你将来有更加美好的情感生活,体验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咨询后记

    同性恋与青春期同性情感迷感

    以同性作为惟一的性爱活动对象,对同性具有性的吸引力,并保持性爱倾向的行为叫同性恋。同性恋作为一种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现象,已越来越为大众所认识。同性恋者的形成,有的受某种生理和遗传因素的影响,有的与后天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生活有关。从尊重人性的角度讲,可以理解同性恋者内心的感受和呐喊,但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同性恋仍为社会不容。

    而本个案中的“青春期同性情感迷惑”有别于同性恋。它是存在于同性之间的一种强烈的依恋之情。当事人由于对同性恋的误解和他人的戏言,怀疑这种感情为同性恋,形成既依恋又不敢依恋的矛盾状态,从而产生情感上和认知上的困扰。

    “青春期同性情感迷惑”大多发生在青春初期(12、13岁~15、16岁)。一种情况是,同性朋友之间由于早期的“青梅竹马”或近期的亲密接触,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关系或情感上特殊的依恋关系。另一种情况是,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和性意识的发展,很多人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关注,然而,学校和家长都有“不许早恋”的禁令,于是,一些学生努力压抑自己对异性的感情,有的就把朦胧的感情转移到同性朋友身上。不过有别于同性恋的是,他们的亲密关系通常是公开的,给旁人的印象是:这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但这种平衡的关系或迟或早会被打破,形成困扰。

    第一种困扰:随着个体社会交往的增多,他们中的一方或双方会不再满足这种同性依恋,会出现第三者、第四者。此时,双方都会感到失落,可能会出现冷战状态,在理智和情感的驱使下和好,然后重新冷战。如此反复,最终趋于平和状态或关系破裂。在这个过程中,当事人情绪大起大落,对友谊产生迷茫、困惑和怀疑。

    第二种困扰:通常,同性之间的依恋关系通常是在当事人不知不觉中形成的,而当事人一旦猛然意识到如此亲密的关系发生在同性之间,于是便对自己的性取向产生怀疑和诘问。这使他们不堪重负。

    莫莉的迷惑是怎样解开的

    综观整个咨询辅导的过程,可以发现,存于莫莉内心的迷惑有三。

    迷惑之一:为什么我只喜欢她?

    我没有主观地代替莫莉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是真诚地倾听、合理地同感理解、适度的面质,引导莫莉作深层次的自我探索,自我澄清。

    迷惑之二:我会不会是同性恋?

    从理智上说,莫莉不能接受同性之间身体上的亲密接触,然而在行动上却身不由己,理智与行为的矛盾,使她从内心否定自己。

    我的主要工作是:矫正莫莉对同性恋者的认识;引导她把自己的状态与同性恋者作比较;矫正她对青春初期性冲动肮脏、罪错的认知。

    迷惑之三:我为什么不像同龄女孩那样对男孩感兴趣?

    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我认为莫莉的疑惑,表明了她在性取向问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