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3199759
德育课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第五讲)
http://www.100md.com 2004年2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5期
     第五讲 德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

    目标、任务、内容、途径和方法

    在中小学阶段的德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指导思想,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立足于教育,重在指导,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实效性,促进中小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在中小学阶段的德育课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首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反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精神,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的,符合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目标要求。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目标为培养学生能够“积极适应、主动发展”。积极适应,即学生面对学习、生活、交往和身体发育中的各种变化和困难,能够表现出与这些变化及身体发育相一致的心理和行为;主动发展,即是在积极适应层面上所提出的更高的目标,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使其逐步形成自我反思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又可以按横向划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意志目标和个性目标:(1)认知目标是指帮助中小学生开发感知、注意、想像、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策略,改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积极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发展方面,指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包括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能力; (2)情感目标是指帮助学生学会情绪认知和情绪识别,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觉察和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学会主动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的稳定,培养积极、愉快的情绪,以及更高级的社会性情绪,即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 (3)意志目标是指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形成对挫折的正确态度和良好的耐挫折能力,这对于中小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4)个性目标是指培养学生正确适宜的动机水平、广泛而稳定的兴趣,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预防和矫正不良的个性品质。上述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有机整体。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按纵向划分,可分为积极目标和消极目标: (1)积极目标是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具备自我教育、自我调适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是从他助—互助—自助逐渐过渡的过程,他助和互助是学生发展的外部动力,而只有内化为学生的自助,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奏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我们可以说培养中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2)消极目标是指对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小学生进行心理矫治工作,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减轻和消除不良症状,帮助他们适应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恢复健康的心态;对全体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中小学阶段德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主要任务:从大的方面来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培养身心健康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少年;从微观层面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

    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不同,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也是不相同的。小学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是:帮助小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着友善。这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是针对刚人小学的学生所产生的陌生感而带来的焦虑与学校不适应感而提出的。小学中、高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是:帮助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培养自主、自立地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由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其重点放在学习态度和完善自我及能力的培养方面。初中生由于青春期的到来和心理上的 “断乳”,加之学习内容的增多,升学竞争的日益激烈,使中学生生活在矛盾的旋涡中,因此,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表现为与青春期有关的教育,即: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和择业的方向;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等内容。

    在中小学德育课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总的途径和方法可以采取以课程设置为主,课程设置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专门集中在一个年级段在德育课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把这种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中小学阶段的德育课程的全部;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年龄特点分散在整个中小学的德育课程中,作为德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随意地删减,更不能流于形式,把Jb理健康教育当作一种心理知识的传播。

    根据中小学生特定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可以是多样化的。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在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故事法、游戏法、表演法、主题班会、行为指导、趣味活动、书面答疑和知心小屋等具体方法。而在初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把活动和体验相结合,可以采取心理训练、问题辨析、角色扮演、心理知识讲座等,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仙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随着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和网络的发展,现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又多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即“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谓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网络上,受辅导者通过专业网站提供的相关知识、资料和信息,学习并接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技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新颖性和操作性、灵活性和及时性、自主性和自助性、平等性和双向性以及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和优势,正是这些特点和优势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并且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但是心理辅导教师同时要加强网络上心理辅导的道德教育和引导,努力减少网络本身对学生心理健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但可以作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支持和补充。

    同时,还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密切联系,既不能用德育工作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来取代德育工作。鉴于此,建议中小学阶段德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由各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担任,对此,教育部已有相关文件(1999教基13号文件和2002教基14号文件)和具体培训措施。此外,还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识地渗透在隐性课程因素之中,把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结合,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通过各种学校规章制度建设,校风、班风、学风建设等途径,进行有意识的设计,其中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积极健康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小学生,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俞国良 邢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