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319972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真务实(1)
http://www.100md.com 2004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7期
     求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之真

    务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发展性功能之实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立足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多项功能,如教育功能、指导功能、服务功能、咨询功能、诊治功能、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诊断性功能、矫正性功能等。在众多的功能当中,发展性功能应当是第一位的。

    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发挥发展性功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学校看重的是心理咨询,把工作重心放在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上。这是一种咨询模式。更有一些学校试图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不适。这是一种将学生看作病人的医学模式,过于看重心理治疗技术,也过于强调心理疾病的普遍性。其实,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并不等于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坚持教育模式,把发展性功能放在首位。

    西方发达国家曾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多种教育模式:“发展性辅导模式”——认为长期的成长重于短期的了解,主张对学生的各个方面提供帮助以促进个人成长;“心理教育模式”——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关于个人成长类的必修课程,主张制订一系列课程计划,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展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全员服务模式”——主张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教育活动,是一个教育过程,应当面向全体学生,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作为教育的重点。凡是体现发展性功能的教育方式都应当大胆做、大胆实践。

    求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之真

    务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之实

    为什么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何在?心理健康教育真的有必要吗?

    其实,不是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有心理障碍才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以促进学生人格发展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要赋予学生广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心灵,构建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性善的观点:人性最初是好的,至少是表现为中性的。人在进化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只为人类所独有的潜在的特性,例如自尊、合作、友爱和价值观念等。如果一个人能自由地去发挥其本性,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就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善良的、可信赖的具有建设性的人。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相信人具有巨大的潜能。人有一种内在的“机体智慧”,能对那些有利于和不利于实现自身潜能的经验进行分辨。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相信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自我实现就是人要竭尽所能地利用和发展自己的天资、能力和潜能,使自己日趋完美。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创设公平、诚实、挑战性的环境,使学生成为富有同情心,有道德感,对新事物敏感,有创造性,有民主作风,乐于助人,有自信力,善于独立思考等品质的能够自我实现的人。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满足学生的高级需要。只有高级的需要被满足才能使人产生更加深刻的内在幸福和丰富感,这种主观上的感受是最高的奖赏和奖励。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尊重人的尊严,要强调个人的惟一性。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亲切关怀、真诚相待,耐心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把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放在首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学习不是机械被动的学习,而是有助于人的心理发展的学习,是意义或经验的学习。要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自我评价,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重视师生关系中彼此的态度和品质。教师在学习中,应扮演促进者、帮助者、辅助者、合作者和朋友等角色。教师要对学生做全面的了解和无微不至的关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安排学习活动;要善于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体系;要善于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区别对待等。

    求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之真

    务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实效性放在首位之实

    自从教育部提出要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后,我国广大中小学或早或晚、或多或少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当承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国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要看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是参差不齐的,甚至存在形式主义的现象。如何保证和增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可以说,实效性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命。

    实效性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理由。基础教育阶段需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应当注重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应当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在智力开发、能力培养方面,在使学生具备自尊、自信、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等心理品质方面,在增强调控自我、适应环境、克服困难、应付挫折的勇气和意志方面,在让学生具有团结、合作、协调的精神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学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或者说,必须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这是中小学之所以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由。否则,流于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实效性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实践证明,凡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搞得好的学校,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强的学校。在实践中,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搞得扎扎实实,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所以,赢得了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们的普遍欢迎,学生主动要求学校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时间和活动次数。相反,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根本没有收到实际效果。这种形式主义的、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收不到实效的,也是令学生反感的,结果只能是自生自灭。只有那些注重实效性、并且取得了实际效果的心理健康教育,才具有生命力。学生、学生家长和教师们的普遍欢迎是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和动力。

    合理选择和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教育内容;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调整教育内容;应当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特点充实教育内容。

    总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实效性放在首位。

    求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之真

    务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系统工程之实

    心理发展过程,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社会化,个体获得在社会中进行正常生活所必须的道德品质、心理品质以及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心理发展包括智能发展、情感发展、意志发展、自我意识发展、性格发展等诸多方面。心理发展并不是一个纯自然的过程,它不仅受遗传因素的制约,而且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对人的心理发展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全员性、全程性、全境性和全面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学校只有根据实际情况,注意发挥各种途径和方式的综合作用,才能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心理训练活动,创建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在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长学校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等。有条件的社区也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要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途径、各种形式、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除了要遵循综合性、活动性、针对性、过程性等原则以外,尤其要遵循本土性原则,即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一般而言,没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适当的教育方法,凡是适合于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特点,适合于问题性质,能够收到实际效果的方法,就是最适当的方法。

    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当同思想道德教育、法纪教育、诚信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体育和健康教育等结合起来进行。

    求心理健康标准之真

    务准确判断心理健康状况之实

    什么叫心理健康?什么叫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何确定?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判断?这些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人的心理是一个结构复杂、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每个人的心理在各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某些方面好一些,另外一些方面则薄弱一些,很难将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定位在一个点上。从心理不健康到心理健康,这之间存在广泛的区域,是一种连续状态,应当以连续的眼光来看待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大多数人都处在这个连续体的中间位置,很少有人是完全的不健康,也很少有人是完全的健康。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是程度轻重不同,应避免把学生截然分成“健康”与“不健康”两部分。在判断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时,不应把学生暂时的心理状态同稳定的人格特质混淆起来。学生一时的情绪波动并不代表心理异常,相反,人在体验到不同情感时,能表现出相应的情绪恰恰说明其心理反应是正常的。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最容易出现逆反行为,这是这个年龄段比较突出的特点,具有阶段性,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我们不能把青春期的逆反心理视为心理异常。现行的心理健康标准过于一般化,没有性别、年龄等区分,这会影响到对不同年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判断。另外,现行的心理健康标准主要是基于大多数人的表现为依据而确定的,即‘常模”,其出发点在于寻找共性。学校如果要求学生按照大多数人的发展轨迹来发展,很容易扼杀学生的个性,以致培养不出有创造力的学生。

    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有冷静的分析。由于教师的工作强度大、工作创造性低、缺乏发展机会、缺乏成就认可等原因,使得教师产生以情绪低沉和忧郁为特征的厌倦心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文化课的统考成绩,几乎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与业绩的惟一标准。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并在此基础上拔高“尖子生”,学校在时间等方面的安排上,向文化课倾斜。教师一方面要完成上级课改任务,应对检查、验收;另一方面又要为提高升学率、保证生源而不断地提高文化知识教学标准,增加教学内容和难度。学生接受不了,就逼他们进 (焦向英)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