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3199715
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人文性
http://www.100md.com 2004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7期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特点,就是它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人文性,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培养人的心理素质的活动。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各级各类学校,就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理论、原则、内容、目标、形式及途径与方法都作了不同形式的描述。但是纵观近几年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文献及作者最近几次参加全国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会议来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倾向:一是过分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性而忽视科学性;二是过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性。尽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认识上,教育者有选择地侧重于科学性或人文性,但在实践活动中,在方法论上绝对不应该割裂二者的内在联系,否则,既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特点,又可能会造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偏缺或破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科学性

    1.心理现象主观性中的客观性因素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人的一种教育活动,或者说是针对人的心理现象而进行的一种启发、诱导、训练和教育的实践活动。所以,人的心理现象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对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心理现象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主观性、多变性,但是,就个别心理现象所组成的整个心理世界而言,又具有某种客观性,即只要人及人类社会存在,心理现象世界相对于宇宙世界而言是始终存在的,只是到目前为止,由于我们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问题,还不能完全搞清楚心理现象世界的本质与变化发展的规律,所以从这样一个角度看,心理现象是主观的,但是在主观性的前提下,它又有某些客观性因素。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想当然和凭经验,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

    2.偶然性中的必然性问题

    从个别心理现象上看,某个具体心理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变化,是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发生发展的,因为外界刺激的产生具有偶然性,所以某个(种)具体心理现象的产生也就具有偶然性。但从总体上看,心理现象的产生及变化发展是必然的。因为有人存在,心理现象就无时无刻不在,应该说心理现象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客观事物是存在的,所以尽管某个(种)心理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某种外界刺激偶然引起的,但从心理现象的内在本质(大脑的机能、客观现实的反映、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上讲却是必然的。心理现象的必然性表现在心理与环境的关系、心理与躯体的关系、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关系等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总是要探索心理现象的必然规律性,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好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3.差异性中的普遍性问题

    在承认世界上没有两个心理现象完全相同的人的前提下,我们更要认识到,从总体上讲,从本质上看,心理现象存在着许多普遍性与共同性。临床上许多异常心理现象的临床表现,如幻觉、妄想、强迫、恐惧、焦虑就是临床心理学家概括出来的异常心理现象的共同性。另外在肯定性情绪里面,人高兴时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笑口常开,就是普通心理学家概括出来的肯定性情绪的普遍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根据心理现象的共同性与普遍性,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及规律。心理现象主观性中的客观性,偶然性中的必然性,差异性中的普遍性,使心理健康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逻辑与原则。我们绝对不能因心理现象具有主观性、多变性——即心理现象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而否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相反,心理现象的客观性、必然性、普遍性与共同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即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论,而不能凭经验,甚至凭感觉。遗憾的是,笔者常听到个别搞心理健康教育的人说:“只要来询者来到我的咨询室,凭来询者的语言、表情及姿态,就基本知道他的问题了。”试想,不用事实判断的方法,怎么能掌握心理现象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不用实证的方法,如统计分析与测验,怎么能把握心理现象的普遍性?不用实验的方法,怎么能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如果不具有科学性,或者说不采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就不可能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规律,就不可能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模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人文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性是由以下几个要素决定的:

    1.双向主观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主观性主要指:一是受教育者的心理现象总是要对外界事物(包括教育者)产生反应;二是指教育者的心理在教育过程中也会因受教育者的反应及外界客观事物而发生变化。实际上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为主客体,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相对的,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也会受到某种程度的教育,而且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变化,如情绪、需要、性格、动机、态度等,都会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反过来,这些因素本身既是构成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素,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微观对象,所以,这些特点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而且具有双向主观性。

    2.复杂的价值性

    价值问题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从理论上讲,心理学只研究价值的地位与功能,而不研究价值的内容与形式,而价值的内容与形式是德育与伦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西方的基本理论准则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教育(心理咨询)中不进行价值干预,即不进行价值好坏的评判。而在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中完全存在两种相反的倾向:一种认为应严格地遵循西方的基本理论准则,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不进行价值干预,甚至某种程度的价值评判也是错误的;另一种倾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种补充形式,绝对的价值中立是不行的,也是不可能的。总之,价值性问题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取向,而且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

    3.难以重复性

    心理健康教育总是针对某一群体或某一个人而进行的教育活动。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上看,其总体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个别分目标是矫正某些不良行为和异常心理。从某种程度上讲,可重复性是衡量一种活动科学性强弱的一种标志,但心理健康教育同其他自然科学活动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尽管心理健康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普遍性和共同性,但这些“规律性”、“普遍性”与“共同性”是相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本身而言的,它几乎是不可能完全重复的,这是与各种自然科学活动的重要区别之一。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就必须用人文的形式去探索和把握,其实从学科的性质上讲,心理学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经验科学的特点,更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的本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管是从学科的性质上,还是从实践活动的特点上讲,都必须坚持人文性,以人为本的人文性是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中显得尤其突出与强烈。

    三、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

    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人文性,很显然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同时运用科学和人文两种方法与技术手段,坚持科学人文主义的方法论思想。严格地讲,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

    一方面,从事心理学研究与教学的学者们在对待心理健康教育时,过分强调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甚至有时追求自然科学化的倾向。正如伍一军先生在一篇题为《心理学将被逐出科学的殿堂》一文中说,“心理学家们正在为自己钟爱的学科能在‘真正的’科学殿堂里占有一席之地而不懈地努力着。然而,最近他们却失望地发现,自己所做的种种努力可能付诸东流……心理学与其说与生物学和物理学关系密切,到不如说与哲学和文学更接近。在被心理学家自认为是科学的心理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产生出一个能与拉瓦锡、牛顿或达尔文相提并论的人物。与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相比,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比较简单,就像一位分析家所说的那样:‘在心理学领域里,任何人都可以在知其一点皮毛的理论上构建自己的领地。’”

    笔者一贯认为,心理学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经验科学的特点,更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的本质。可以说,心理学追求纯自然科学化的方式,是心理学的悲哀。因此,作为以心理学基本理论为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分夸大它的自然科学化倾向,忽视其人文性,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失误。

    另一方面,以德育工作或部分教育工作者为主体的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种补充形式。他们偏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性,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前文已经述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性是非常明显和强烈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或因果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性没有否认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反而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坚持科学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受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所指导,必须坚持自然科学的一些方法及技术手段,但绝对不能自然科学化。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又必须坚持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手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体验,只有二者有机地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很好地为青少年服务。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唐 平 尹杰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