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3199713
“问题学生”——责任在谁
http://www.100md.com 2004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7期
     “问题学生”在学生中虽然为数不多,但他们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问题学生”的出现,责任在谁,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家庭的责任

    家庭是人与社会最早的接触点,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是由于不合理的家庭教育,使部分学生心理异常。

    这部分学生的家庭环境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家庭溺爱型 家长对孩子一味地溺爱,使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有了成绩,家长过高评价,做了错事,纵容包庇。父母这种盲目的溺爱会使孩子逐渐形成好吃懒做、蛮横胡闹、自私自利和缺乏独立性等许多不良品质,不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是家庭期望型 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理的引导下,孩子感到自己身负重望,不能辜负了家长的期望,学习成绩稍有下降,便觉得心中有愧,无形之中给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这种心理压力如不能及时宣泄出来,时间久了便会形成心理障碍。

    三是家庭暴力型 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或是做了错事、说了谎话,家长不分青红皂白,责骂训斥,大打出手,这样的棍棒教育只能使孩子产生畏惧感和逆反心理,产生“你要我向东,我偏要向西”的对抗行为。

    四是家庭不幸型 父母离异、亲人亡故或被人遗弃等不幸的遭遇,使孩子失去了家庭的温暖,甚至受到他人的歧视和虐待,孩子心中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失落感和孤独感,导致情感性心理障碍。

    五是家庭劣迹型 父母的言谈举止粗野,满口脏话,甚至有酗酒、赌博和偷窃等不良行为,这些言行会对未成年子女的心灵产生毒害,甚至使他们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学校的责任

    学生在学习中有不良表现,教师和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主要表现在:

    教师错误的学生观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和教学的前提,如果教师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偏爱优生、冷遇后进生,认为后进生朽木不可雕,是不可救药的,那么这些学生一旦被贴上了‘后进”的标签,就会认为反正自己横竖都不好,不如破罐子破摔,因此造成了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对学生课堂上的一些违纪行为,教师不是调查清楚就做出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只能降低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严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教师粗暴对待的学生会顶撞教师或在课堂上调皮捣蛋,以此来维护自尊,达到心理平衡。

    教育方法单调呆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师平时不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对授课内容失去兴趣,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有些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果出现了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 进入中学后,学生的性意识开始萌动。但是,有的学校不敢对学生进行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宣传教育,甚至到了谈“性”色变的地步。有些学校即使在对个别早恋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也只谈理想、谈情操,对性生理和性心理讳奠如深,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使青春期的学生在短期内经历了急剧的心理和生理变化,而学生对这种变化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心理准备。

    社会的责任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和就业的压力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导致他们心理的失衡。青少年年龄较小,辨别是非、抵抗不良诱惑的能力较差,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和不良风气难以正确对待,如“读书无用论”的滥调,‘拜金主义”思潮的蔓延,“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等不正之风的影响,使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难以得到准确的定位,以致他们在学习上没有动力,行为上没有准则。特别是近几年来文化市场混乱不堪,各种恐怖、凶杀、色情的书刊、影碟、录相带充斥其间,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纯真的心灵,损害了他们的健康。

    学生自身的责任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学生的发育特点是:富有进取心,但意志薄弱,自主调控的能力还比较差;热情奔放,但情绪波动较大,具有明显的两极性;思维敏捷,但在个别问题上会走极端,固执已见;好胜心强,但耐挫能力差;在青春期到来时,对性的认识不足。

    综上所述,“问题学生”的责任应该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承担。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必须充分挖掘学生自我教育潜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把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从而实现受教育者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和自我调控的目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县桑园乡第二中学) (管翠静 王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