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7期 > 正文
编号:13199712
家校合作中的两难问题
http://www.100md.com 2004年3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7期
     家校合作中两难问题的突出表现

    1.聪明孩子成了班里的“差生”

    入学之前,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期待,对孩子的未来有着美好的设想。他们有理由这样,因为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是多么的出色:他们不时有惊人之语,不时有出色的举动。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加,不少家长伤心地发现,自己的孩子原来并不怎么样,他们在学校表现平平,有的甚至成了班里的“差生”!在家校联系中,教师惊讶地发现,许多在班级看起来表现平平的孩子课外居然如此出色!他们会熟练地使用电脑,对各类汽车如数家珍,对恐龙生长史的了解简直可以开个讲座,会两三个钟头不停地研究地图……而正是这样的孩子,他的家长会不时得到这样的信息——孩子上课总做小动作,不会听别人发言,作业没做完就跑去玩,午休时爱讲话,作业马虎应付,考试因为糊涂而失分……最后老师总是恨铁不成钢地说:“你的孩子是很聪明,但是不用功,习惯差,在班级居中等甚至以下,有时会考个倒数的名次。”就这样,家长经常把从老师那里批发来的怨气“零售”给孩子,但效果往往不佳,这到底是孩子的问题呢,还是老师的问题?如果是孩子的问题,为什么孩子课外总有许多聪明的表现?是“歪才”?如果是老师的问题,为什么同一个班级,一样的老师,别的孩子能学得好,并让老师赞叹不己?而老师也在苦恼,每个班级都有不少这样的学生,他们的习惯、纪律问题令人头痛,他们的聪明却不表现在考试上,自己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个别教育在繁重的工作中只能是一种奢想。

    2.家庭培养目标的失落

    每一位家长都对孩子的未来寄予美好的希望,正是因为不可预知,才使得未来充满了想像。每一个孩子都肩负着一个家庭的希望,而这个希望是要以现实中的每一天作为基础的。因为社会的竞争,所以面对现实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教育,关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关注自己的孩子与同龄人相比的差异。家长开始往往是激情万丈:事业有成的家长希望子承父业,理想失落的家长希望重振家风。这里面的期待有补偿心理,有替代心理,复杂的心理期待使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高度重视,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

    北京的一次调查表明,90%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成为科学家或从事高知识含量的职业。事实呢,理想的目标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大多数家长会发现他们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较小。这时,除了怪自己的孩子不用功之外,家长往往会想到是不是教师对自己的孩子不够关心,因为他们意识到没有教师的特别关注,要使孩子出类拔萃简直是不可能的。调皮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引导。而在学校中,教师期待每一个学生学好,考出好成绩,他们关注的是整体,当然也会不时地鼓励个体。教师面对的是几十名学生,还有许多繁重的教学事务,同时也有自己的家庭。即使他们抛开一切全身心地奉献给班级的学生,对每个学生来讲,教师对他的关照还不是充分的、足够的。同时,再理想的教育也不可能满足所有家长的需求,因为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出众,而学生是天生有各种差异的,每一个学生都齐刷刷地学业有成,似乎不太现实。这样,在家校合作中,双方都会各有看法,使教育陷入了两难境地。

    3.兴趣的发展与学业进程。哪个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观指出:每个人都在某些领域特别擅长。由于差异,所以每一个孩子在不同的方面会有特别的资质并有所表现。相应的,家长也就尝试在不同的方面对孩子进行兴趣的培养,并在培养过程中发现特长。然而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任务的增加,学业的学习渐渐地挤占了兴趣发展的时空。几乎每一个家长都深有体会,孩子很忙,很辛苦,再让他每天坚持练什么,似乎是不太可能,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学业是孩子踏上社会走向理想生活的坚实基础,当学习与兴趣相矛盾时,科任教师往往会告诫家长“先把书读好,再去考虑别的,书读不好,什么也不要讲了。”也许兴趣班的辅导老师会觉得放弃这样的特长培养十分可惜,家长可能也会有微词:“怎么才上小学,孩子的负担就这么重,这教育是怎么了?”教师也有苦衷,在现有的体制下,所有的教师都是这么个教法,除非自己想失业,否则谁不想减轻学生的负担?要知道,教师自己的负担也不轻啊!在这样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有无两全的办法?当然有,但代价是孩子的超负荷劳动,兴趣也将变成负担,所有明智的家长都不会作这样的选择。

    4.个性张扬与遵守规范的矛盾

    新课程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认为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特的,是与众不同的,是发展中的独立的人。因而,尤其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而在教育实践中,在当前大班教学中,教师更希望学生遵守规范,因为过于宽松往往会导致意外的麻烦,使教学场面变得不可收拾。而遵守规范则要求在特定的场合要有相对一致的行为,个性张扬在这里似乎显得不合时宜。这样,那些调皮的、好动的、思维敏捷的、反应灵活的、标新立异的、与众不同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就会经常被告知,他的孩子不守规范,超越常规,必须配合教育。

    例加,教师在黑板上写着:机场上有15架飞机,又飞来7架——有学生马上在下面接着:一共有几架?教师转过身:谁让你乱说话?你举手了吗?坐好!接着又回过身写道:一共有几架?学生不服气:本来嘛!晚上家长就被告知孩子上课不专心,爱讲话。家长虽然也知道孩子有理由,但学生跟教师似乎没有什么理由可争辩的,你懂了,别人还不懂,教师还要教别的学生呢!这样,孩子就知道的不说,不知道的也不说,逐渐地自我封闭起来,失去自我,失去个性,失去好奇心,失去求知欲,根本谈不上张扬个性。许多家长会心疼地发现,孩子不爱说话了,过去活泼泼的灵气哪里去了?这教育到底是怎么了?

    解决家校合作中的两难问题的几个立足点

    1.立足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高度。更新教育观

    长期以来,由于偏向应试教育,以及对教育方针的不正确理解,在培养目标上的完人追求导致了教育过程的机械化和教育对象的异化,因而也就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事实上,教师和家长很少从未来人才所需素质的高度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当教师必须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必须面向大多数学生时,遥远的培养目标就渐渐淡化。而家长的教育出发点很简单:孩子的将来要有一个理想的职业,就必须努力读好书。同时家庭教育本身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不谙教育规律的家教行为往往使家教的优势尽失。所以,学校应主动与家长沟通,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合作,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树立起科学的教育观。

    学校与家庭都应明确:孩子是发展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犯错误、会有不足,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教育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相信每个孩子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尽管他们还是孩子,但他们是完整的人,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教育者要尊重他们,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引导他们,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至于孩子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其中充满变数,充满不确定性,而且,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独特性,谁也无法安排孩子的未来。发展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每个孩子都具有极大的潜能,教师的任务是发掘和培养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家长的任务是创设条件不断地鼓励,让孩子充分自由地成长。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培养人,说到底是培养他获得未来快乐的前景的道路。”

    2.以评价促发展,创造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

    聪明的孩子为什么会成为班级的差生?是什么原因导致家庭培养目标的失落?为什么学业与兴趣不能兼顾?遵守规范就会压抑个性吗?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培养目标的错位,单一狭窄的评价方式,即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优秀学生,成绩不好即一棍子打死;认为只有读书好才有前途,否则就废人一个;认为读书才是正经事,其他兴趣都是旁门左道;认为规规矩矩才是好学生……就这样,人们往往把有价的东西看成是有价值的东西,不顾一切去追求,把无价的东西看成是无价值的东西,忽略了生命意识、发展潜能和创造能力这些最为宝贵的因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指出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所谓多一把尺子多一个好学生。正如布鲁姆所说的:“只要提供适当的先前条件与现时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因而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并把差异视为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成长空间。因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既考虑个别差异,但又能促进个体最充分发展的策略。在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最需要爱的时候。家长也应调整心态,更多地鼓励,使评价成为改进的动力,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不断的进步中为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合作。形成合力

    当前,社会参与教育己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开展家校合作,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最终使家庭教育再来支持和强化学校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家校合作即学校起主导作用,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协调一致,相互支持和配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合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处处体现出己经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能够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来。学校要对自己开展的合作教育工作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它们是否潜含着拒绝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意味。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家长教育的态度和已有水平,并不断地修正,消除一切不利于家校合作的学校内部障碍,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

    此外,要注意捕捉在合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教育知识讲座;组织专家与家长座谈,现场解疑;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请优秀家长和孩子介绍成长的经验,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合作。

    家庭教育如何发挥主动性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比学校更为持久,更为久远。因为家庭教育起步早,环境单纯,且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有其优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对学生全体或集体的教育,解决学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共性的心理问题,然而学生之间又是千差万别的,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有限的人力与物力情况下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关注学生发展的每一方面。而家庭教育则不同,现在每个家庭基本上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是家长的希望与未来,他们往往全身心地扑在孩子身上,而且比起学校有限的教师来说,家长更容易了解自己的孩子,更容易觉察到孩子成长中任何细微的变化。因而,家长主动与学校合作,更有利于对孩子的教育。

    实践中的家校沟通合作渠道十分丰富多样:学校通过家校通讯、校报、便条、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学校相关情况;开通家校热线为家长服务;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主动出访,与家长沟通;现实中更多地利用电话访谈以提高效率;学校可通过举办“家长来校日”、“校长接待日”、亲子游戏活动、家长会、设置家长意见箱等活动实行教师、学生与家长的三方沟通;开通家教合作网页,普遍开办家长学校,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家长结对子”、“教师一家长互助活动”、家教沙龙等活动。

    总之,现有的家校合作越来越重视发掘家长的教育资源,注重双向交流,提高合作效益,也为家校合作中两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实验小学) (张达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