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3199691
德育课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思路
http://www.100md.com 2004年3月1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8期
     学校德育主要是通过说服和规范,灌输给学生社会准则和价值规范,其方法缺乏灵活性、生动性和有效性。相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组织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通过开展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各种具体活动方式,让全体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其中。有研究认为,活动课程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能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使中小学生朝气蓬勃而富有创新精神。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特殊性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素质在身体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中间发挥中介作用,具有特殊的意义,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有时也介绍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但其根本目的不在于掌握知识,而在于发展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一般学科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科能力,虽然有时也培养学生某些品质,但最终还是落实到以掌握知识为目的。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哲学思想是人本主义人性观。人本主义人性观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追求个人发展的,人是富有理性的、具有建设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自我实现。人具有极大潜力,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使之得到充分发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就是基于这样的人性观,试图通过创造一定的客观环境,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是说教的过程,更不是代替学生成长的灌输过程,而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过程,是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的过程。

    再次,心理健康活动的活动模式是他助、互助、自助的模式。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此,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助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更需要师生、学生之间积极的人际互助,需要教师、学生敞开心扉、坦诚直言,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只有在这样的活动氛围和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把整个心身都融入活动中,从而自觉地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达到了自助的目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确定目标

    教育者设计心理健康活动,首先要确定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是对整个活动过程的预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导向,而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围绕活动目标制定的。此外,活动目标一经确立,就对学生团体起到凝聚作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目标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目标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教育者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来确定活动目标,目标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呈现出一定的序列性,通过相应活动目标的实现,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逐渐提高。

    2.超前性原则 学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培养的学生要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生存环境与社会环境。

    3.可操作性原则 心理健康活动的目标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教育者应把抽象的概念(如完善的人格等)具体化为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如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等)。因为明确、具体和可观察评定的目标,容易在活动中得以实现。

    (二)分析条件

    1.班集体的人际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常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而且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团体的相互影响来达到的。因此,班集体的凝聚力如何,班级中的核心人物有哪些,班级中的边缘群体是哪些,谁会对活动的效果造成关键性的影响等,这些问题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事先应该考虑的。

    2.教育时机 教育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这种时机可能来自于学习任务的转换、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等。只有选择合适的教育时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3.教师条件 与德育活动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求教师能够转变观念,以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共情的基本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以普通成员的身份参与到其中,这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至关重要。

    (三)设计活动流程

    1.创设情境 教育者首先要营造活动情境,这种情境可以是真实的自然情境,也可以是虚拟的情境。创设一定的情境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都聚焦在一个共同点上,这样才能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情境创设成功与否主要看能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情感体验 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可以通过变化的情境来激发学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把学生平时压抑在心中的情感释放出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就是通过不同的活动,试图与学生隐蔽的内心世界进行交流,产生情感的共鸣。

    3.交流分享 面对相同情境,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相互的交流分享,可以增加彼此的了解和相互学习的机会,从而使他们在交流中获得心灵的成长。

    4.重新调整 经过交流分享之后,学生在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特征有了深入的了解后,重新为自己的心理发展定位,使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5.行为实践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仅仅是让学生有所触动和领悟是不够的,要让他们将体验和感悟化为行动,还需要事后的行为实践。因此,教育者还要做到把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搞好活动的向外延伸——即在活动之外,教育者要积极主动地找学生个别谈心、个别心理辅导,促使学生真正的行为改变和心理成长。 (俞国良 邢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