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199668
班级文化与学生人格发展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10期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世界教育主题的直接反映,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在学校中最基本的活动场所。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在班级的具体体现、它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因此合理运用班级文化这一无形的教育资源,能在实际的班级生活中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一、班级文化与学生人格发展的联系

    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用智慧和实践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班级文化的每一组成要素都与学生人格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班级物质文化与学生人格发展。

    班级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班级的环境位置、教室的环境布置、班级规模;座位编排、墙报以及班级卫生状况。这种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班级文化的外化结果。班级物质文化既为班级成员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同时其建设过程也使班级成员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的自主、自制、自控、责任感等人格特征得到很好的培养。班级规模、座位的编排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班级规模过大,会造成过分拥挤。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过分拥挤会给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损害,常会表现得烦躁不安、好斗、富于攻击性,心理上产生无助感与压抑感。不同的座位安排会让学生感受到受教师注意程度的不同,一直处于被教师忽略的位置上的学生易产生焦虑、自卑等情绪,这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二)班级制度文化与学生人格发展

    班级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班级中各种条例化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行为规范以及组织纪律等。班级中各项可行的制度、规范、纪律能让学生自觉地约束、控制自己的某些不合要求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努力符合班级规范的要求,从而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合作,并从中体验到自尊、自信、自豪等情感,而这些都与人格完善紧密相关。教学实践中会发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虽然也想遵守纪律,但在关键时候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坚定的信念、缺乏求知欲,情绪易于冲动、自制力差,而这些都是人格发展出现偏差的表现。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在运行时同时赋予学生对自身进行自主调节、自主修复的职能,以使其日臻完善,这样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三)班级精神文化与学生人格发展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班级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集体心理氛围、集体舆论、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念,它集中体现在班风上。班风也称之为“组织人格”,它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班集体的工作作风。良好的班风斗经形成,就能以一种无形的同化力和约束力对班级成员的个性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民主型或支持型的班风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班级成员情绪高昂;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较强;呈现出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欢乐气氛,在这种气氛里,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赞扬和保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弘扬;在专制型或防卫型的班风里,成员之间互不信任,关系紧张,学生之间由此而产生的是烦闷、恐惧、厌恶的情感态度与彼此攻击的行为模式,学生自信心、自尊感与上进心不强,个性得不到健康发展。

    二、建设班级文化,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策略

    (一)发挥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师群体的引导作用

    班级文化的建设不能缺乏教师的引导,尤其不能脱:离班主任的指导。

    1.榜样示范,积极表率

    在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教师对班级文化的引导作用往往是以榜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师群体不仅需要用自己的知识来影响学生,还需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因为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尽在学生“严格”的监督之中,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起着榜样示范的作用。心理学家认为,人在一生中不仅其外显行为来自对别人的模仿,其态度、价值观念、善恶、行为习惯乃至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都可能来源于模仿。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接受了理想、信念、价值观的熏陶。教师应塑造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运用自身的人格力量,为班级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完善人格品质做好积极的表率。

    2.以“粗”代“细”,宏观调控

    班级文化的建设虽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但教师切忌不可事事包办,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自立的能力。教师要走出“细”的误区,合理地运用“粗”的方法。“粗”方法的实行既让教师把握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方向,使教师对班级文化加以引导;又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发展。这样学生就能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这种动手、动脑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教师应创造条件使班级文化的自我教育机制得以运行。如,教室环境的布置、卫生环境的保持、规章制度的执行,都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矫正。与此同时,教师作为一个掌舵者,还应对学生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给予适时的宏观调控。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师群体合理地运用“粗”方法能使学生自我方面的人格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重视以班干部为关键的学生群体的主体地位

    班级文化的建设单靠外在的力量或教师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成为班级成员内在的、深层的、自觉的选择时,只有调动起班干部建设班级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才能确保班级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1.加强合作,共同进步

    合作精神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班级文化建设中是非常重要的。在班级的集体活动中,如果以班干部为关键的学生群体成员之间彼此亲密合作,这种合作能满足学生心理上的某种需要,产生亲密感和依赖感。这样的班级凝聚力强,团结水平高,人际关系和谐,在认知、情感、行为上共同进步,在建设班级文化时显示出旺盛的活力。需指出的是,强调合作,并非是要否定竞争,良性的竞争是必要的。故而,建设班级文化应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归属感以及协调能力等良好的人格品质,克服学生自私自利、集体观念淡薄等不良人格品质。

    2.凭借活动,谋求发展

    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是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手段。凭借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如,体育比赛能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兴趣小组活动能够补充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和技能;黑板报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尤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从中体验到了酸甜苦辣,有了胜不骄、败不馁的感悟,感受到了展现自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这就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作好了心理准备。而班干部在班级管理的活动中,能够有效地锻炼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如,人际沟通与协作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等。所以我们说,在班级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以班干部为关键的学生群体通过各种活动,可以促进他们人格的全面发展。

    (三)赋予以主流文化为中心的班级文化以应有的文化特色

    班级文化建设必然要构建代表班级主导价值取向的主流文化,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又必然要体现自身的文化特色。

    1,符合特点,增强活力

    建设班级文化,不能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不能没有青少年文化存在的空间。当班级文化中融入了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青少年文化后,则承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反之,教师对青少年文化的不恰当抑制,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伤害,它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青少年文化使学生在共同的爱好和追求中,发展了交往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共同生活的能力。因此,否认青少年文化存在的班级文化,不仅是一种死气沉沉、没有活力的文化,而且也是不健康的班级文化。只有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以主流文化为中心,融合进青少年文化,才能让班级成员突破狭隘的选择,构建符合班级成员特点的价值取向,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2.求同存异,尊重“个性”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由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走到一起组成班级,因此每个班级成员又必然保存有自己的特性。班级文化不能只包括那种代表主导价值取向的主流文化,而是应该在承认以主流文化为中心的情况下,使班级成员在共同的价值追求中保存“个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要,并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盲目地追求一种“去个性化”的班级文化,是不符合班级文化的发展要求的。只有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以主流文化为中心,求同存异,尊重“个性”,才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董晓星 陈家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