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199660
中小学师生交流的障碍及对策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10期
     国内外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三类: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和求知欲。其中交往动机是指学生为获得家长、教师和同学的赞许、认可和亲近而努力学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交往动机形成的重要因素。但是,调查显示,有七成的中小学生害怕与教师进行交流,他们很少、从来没有或不敢主动找教师说话。这表明现在很多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不畅,师生之间存在着交流的障碍。这直接影响了中小学生对学习和学校的兴趣,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师生交流障碍的表现

    在师生交流中,学生的障碍主要表现在:

    不敢 学生认为教师太严肃;有的学生觉得教师不喜欢自己;有的学生怕同学说自己拍教师的马屁等等。各种原因产生的害怕心理,是阻碍学生主动与教师交流的原因。

    不愿 有两种情况:一是性格原因。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往往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与人交往,对教师敬而远之。二是成长原因。进入青春期以后,一部分学生产生闭锁心理,这是青春期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心理表现,它是闭锁的外在表现与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一体。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学生将封闭同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不便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变化,引起青少年情感上的激荡。他们内心的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在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倾吐,又觉得有些话、有些秘密不便与父母、教师交流;他们担心对父母、教师讲出心中的秘密会出现相反的后果。此种心理使青少年对父母或教师缄默不言。

    不善 有的学生不善于与教师交流,觉得除了学习上的问题以下,“和教师没没有什么好说的”。即使偶尔与教师交谈,也显得语无伦次,手足无措,表现出的是一种教师问,学生简单作答的机械交流。

    在师生交流中,教师的障碍主要表现在:

    不暇 不少教师因为自己的感觉没有时间和学和进行交流与沟通。

    不详 一些教师上课来、下课走,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太少,根本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有的教师甚至连学生情况的不了解,使得一些教师不可能主动地去与学生沟通。 不屑 有的教师抱着师道尊严的教条,认为学生是小孩子,不屑与他们进行真诚的交流,特别是对一些学习成绩不好,表现也比较差的所谓“双差生”,更是不屑一顾。

    不愿 有的教师认为,了解学生,洞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是班主任的工作职责。科任教师没有义务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有的科任教师担心自己与学生接触多,与学生关系密切会引起班主任的不满,因而不愿去做这方面的工作。

    正是由于师生间存在着交流的心理障碍,出现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不畅,这种状况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教师如何矫正师和交流障碍

    第一、把握学生身心发育特点,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

    学生,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结束了“少年不懂愁滋味”的孩提时代,进入了“多事之秋”。此时由于心理的不断发展,他们的情绪自控能力比孩提时代有了提高,学会掩饰、隐瞒自己的真实情绪,出现心理“闭锁”的特点。过去爱说爱笑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比如,生理成熟提前和心理成熟滞后的矛盾;独立意识增强与实际能力偏低的矛盾;渴望他人理解与心理闭锁的矛盾以及理想与现实、爱好与学习、感情与理智、自尊与自卑的冲突与矛盾等等。在内心深处,他们渴望得到教师、家长的理解、宽容、肯定与尊重。

    第二、学会与学生做朋友

    进入青春期的学生,渴望尊重,渴望独立,希望别人把他们当成大人平等相待。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和教育观念,变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单向教育为平等、探讨式的双向教育,教师要从关心学生的学习、纪律转变为指导他们的发展和成长,努力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据调查,90%以上的学生有了苦恼后不是向教师和父母诉说,而是找朋友倾诉。因此,要使青少年顺利、平稳地度过青春期,教师必须学会和学生做朋友,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与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可能平等地与教师探讨问题,才敢对教师说出心里话,教师也才能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从而切实地做好学生的心理、思想工作。

    第三、培养学生沟通的欲望和兴趣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沟通的欲望和兴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对于“因为胆小而不敢和教师交流”的学生,教师应大胆鼓励他们以平等的身份去和教师交流,努力增进师生间的互相了解和情谊,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对教师要尊重,但不必对教师恐惧和害怕。对于“认为教师偏心或不喜欢自己”的学生,教师要先去主动接近,他们,表达与他们交流的愿望和交流的内容,交流多了,学生可以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判断出教师对自己到底是不是有偏见。再比如,对于“害怕教师批评”的学生,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躲避教师,只能使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越积越多,教师指出学生的缺点,在师生的交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教师帮助学生取得进步的最好办法。通过这样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沟通的欲望和兴趣,从而使学生乐于与教师沟通交流。

    第四、多肯定、多表扬学生,使学生不断积累愉快的体验

    一般而言,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高,但鼓励性的关注少,教师更多地看到学生身上的问题和缺点。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的多是负面评价,不愉快的体验逐渐积累使学生从心理上离开了本应该是亲密朋友的教师。因此,在平时的师生交往中,教师要经常与学生换位思考,不要一味强调希望而吝于表扬和肯定。心理学家杰斯莱尔说:“赞扬就像温暖人们心灵的阳光,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它。”实际上只要教师乐于夸奖,勤于肯定,善于表扬,常常会令学生心情舒畅,自信心大增,积极性高涨,在师生交流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五、掌握批评的艺术

    批评也要讲究艺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必要的批评是不可少的。如何让学生在受到批评后仍然如沐春风呢?这就需要教师掌握批评教育的艺术,在批评的语言上,应该多用启发、开导的语言和语气,最好不用或少用“不准”、“不行”和“不能”等否定式语言;在批评的原则上,应尽可能地用赞扬代替批评,在批评其不足之前,真诚地赞扬他的进步,或者巧妙地用其表扬进步代替批评其不足,因为“数生十过,不如赞生一长”;在批评的方式上,应该采用更巧妙、更幽默的方式,学会一点“妙侃”,把批评变成阳光雨露,将促进师生的心灵沟通。

    第六、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创造各种条件,通过不同的方式,架起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室设立“悄悄话”信箱,鼓励学生将自己想对教师说的话写出来;教师可以公开电子信箱,鼓励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与教师交流。实践证明,这些方式十分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特别是对那些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信件的形式可以使学生把自己的思考、想法、愿望、意见和建议等用文字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教师有针对性地把握学生思想的脉搏,更有效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和心理教育。

    总之,师生交流意味着双方可以相互获得更多的信息,增加相互的了解,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这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发展,对教师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冯成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