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199658
案例实践与反思: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10期
案例实践与反思: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案例的实践与反思是指:从实践中收集、选择案例,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提升案例,再运用于案例的拓展实践。这个过程是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案例是教师实践与反思的记录。

    案例实践与反思: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校重视,纷纷配置了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针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但是由于这些人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统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时对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把握不够准确,有时对学生心理问题认识仅仅停留在经验层面上,没有形成理性的认识,工作中容易出现专业性错误。还有二部分教师虽然毕业于大学心理系,理论基础扎实,但因应用性知识技能以及学生工作经验缺乏,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另外,当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还存在许多缺点,如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以原理、规则知识为主要内容,在形式上仍以请专家讲座或选派教师参加短期课程培训为主。心理辅导工作是应用性、创造性、发散性、复杂性和情境性很强的工作,因为这项工作所面对的是永远变化的环境、变化的个体,很难确定一个固定不变的指标和与之相关的一成不变的策略手段,而且没有任何一项措施符合集体中的所有成员,也没有任何一种策略永远是最佳的。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不断适应和促进学生发展。更何况学校心理辅导是一种高度个体化的专业行为,尤其是个别辅导,通常是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的工作方式为当事人提供服务,职业要求对辅导中所涉及到的个人隐私予以保密,使得辅导工作大都“藏匿于暗室之中”,很少为他人所直接观察和了解到,这就更加要求心理辅导教师通过对自己辅导过程的描述和反思来寻求有关专家或同行的建议。

    美国著名学者波期纳曾经提出一道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所谓经验,是指教师由教学实践得来的知识与技能(显性的和隐性的);所谓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将自我和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其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舒尔曼更是指出:教师专业知识应该包括原理规则知识、专业案例知识和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也就是我国有些学者所称的实践智慧知识)。职初教师、有经验的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三类不同的知识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见下图)

    案例实践与反思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培养教师实际需求的“实践性智慧”为目的,以心理辅导实践中的问题为轴心,充分挖掘和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和资源,在教师自主实践反思中转变,在同伴的交流互动中生成“实践性智慧”。这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一种崭新认识,也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案例实践与反思的方式

    1.个别心理辅导案例的撰写

    (1)主题和背景

    每个案例都应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它通常关系到心理辅导的核心理念或技术。常见问题、困扰事件和当事人背景,要具有典型性和时代性。

    (2)基本情况和主诉问题

    包括当事人成长过程中各类基本信息、重要生活事件、本次诱发导火线、主要症状与问题等,要具体详实、真实可靠。案例描述应来源于教师真实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对当事人某些情况必须作适当调整和改编以保护个人隐私。应紧扣主题,突出讨论焦点。

    (3)症状诊断和分析

    对当事人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作出评估和分析。

    (4)心理辅导指标和策略

    准备运用哪些辅导策略,达到什么样的辅导目标。

    (5)辅导步骤和方法

    针对当事人的情况具体采取了什么样的辅导策略和手段,包括当时面对的场景氛围、精彩对话等,需详细重点描述。

    (6)结果和讨论

    案例不仅要说明过程和思路,还要交待结果,包括辅导者和当事人的感受、认知、行为变化等,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等,应作一定的评析,同时揭示事件、价值和下阶段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2.从参与研究的主体来分,可分为自我反思式、同行交流互动式和专家引领督导式

    (1)自我反思式

    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自我反思的内容几乎涉及心理辅导教师自身和心理辅导过程的全部,可以是对学生问题的再认识,可以是对某一心理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是自我感受、灵感顿悟,也可以是对某个或整个处理过程的反思。

    个别心理辅导的自我反思一般包括:

    ①辅导教师是否时刻注意到,所有的辅导行为都应该是围绕着促进来访者的成长这一核心目的而实施的,辅导过程是否是与来访者共同寻求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并促进此方案进行有效实施的过程。

    ②辅导教师是否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对来访者的问题是否进行了准确界定和澄清,并且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促进了来访者提高自我探索、自我决策的能力等,对自己某些咨询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是否能坦然面对,对自己无法解决的案例是否及时转介。

    ③辅导教师是否意识到自己的态度、需要、情感、信仰、价值观等对自己的辅导行为、辅导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④辅导教师是否注意在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尊重、信任、坦诚的辅导关系。

    ⑤辅导教师是否注意自己所运用的策略在最大程度上是来访者需要的,是促进来访者有效成长的。

    一般在一次或阶段性辅导活动结束后,辅导教师能通过自我反思,对辅导活动的整体结果进行归因和评价,及时通过自述回忆等形式收集辅导活动中的信息,辅导中的长处和不足,总结自己的辅导实践。通过不断实践、反思、总结、概括,逐步提高专业水平。

    (2)同行交流互动式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在强调自我反思的同时,还要注意开放自己。如加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主要形式有:

    ①对话:包括信息交换、经验共享、专题讨论和沙龙等,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发现隐藏在辅导行为背后的理念等,进而提高自己的监控能力;

    ②协作:指同一课题组教师(可以是本校或校际间)分别承担责任、共同完成任务;

    ③帮带: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丰富经验和青年教师的活力、创新相结合,以期达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目的。

    由于各校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基本上都是孤军奋战,由校际间的交往互动组成支持性资源系统,这种心理上和技术上的支持对于维护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同行间交流互动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功经验,在实践中自觉调整辅导行为,提高心理辅导活动的效能。

    (3)专家引领督导式

    专家根据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实践操作情况,有选择地介绍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认知和行为干预,对心理辅导全过程给予关注和指导,并对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能力和素养进行评估,指导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对心理辅导教师撰写的案例进行及时总结。

    不少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由于半路出家,长期处于教师的权威地位,关注于辅导暂时的显性结果,在辅导过程中习惯于居高临下地给予学生直接帮助,而不是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决策,实现助人自助。所以,通过与专家对话的形式,能反思自己辅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转变策略,提升专业素养。

    上海市心理辅导协会吴增强老师曾经举办过个案辅导研修班和学校心理咨询督导班,辅导班学员们边学习、边做案例、边讨论案例,边分析研究案例,学员们在专家引领下相互督导,辅导技能、素养、反思能力和督导技能均得到显著提高。

    在案例的实践与反思中,教师与自己的对话、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教师与专家的对话,这三种对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力量,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关系,缺一不可(见下图)。

    3.从实践反思的内容、过程的复杂程度来划分,可分为主题式和综合式

    (1)主题式

    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并与小组诊断剖析的方式相结合,收集各种案例,然后以归类分析的方法找出各种典型类型,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重点讨论影响辅导有效性的各种观念和策略;对存在于自身或小组成员的问题进行分析、交流,最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主题可以是针对当事人相同心理问题,例如,前段时间分别有三位学生都因玩网络游戏而不来学校上学,把相同的问题放在一起分析研究,发现尽管症状相同,但由于引发的原因不同、个体的基本背景不同,辅导的切入点和策略大不相同;主题也可以是针对心理辅导教师的相同辅导策略而进行研究,如心理辅导过程中的提问技巧,封闭式提问与开放式提问如何相互转化使之达到最佳辅导效果等。将个案中的相关问题汇聚在一起,细致探讨,相互补充,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增强和提高辅导的实际效能。

    (2)综合式

    辅导活动的整个过程,涉及当事人问题、心理辅导教师自身和心理辅导过程的全部。研究和开发综合式案例有助于全面探讨学生的问题和辅导策略,对于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科研型、学者型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案例实践与反思的基本方法

    心理辅导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个体,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1.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某种教育作用对实际的教育过程产生的效果,并对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价,用以改进实践活动。

    在心理辅导案例研究中,运用行动研究,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研究的对象,教师对心理辅导活动中的独特问题、独特事件、在社会情境中的独特表现及对相关原因进行分析、阐释,揭示丰富多样的个性,了解他的行动意味着什么,可能会碰到哪些问题,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改调整研究方法。通过实践者的研究和对自己实际工作的反思,不断提高行动质量。行动研究缩短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

    2.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创造的一种掌握边缘人散漫行为的工具。叙事研究在复杂的心理辅导案例实践中选择叙事的内容、事件、情景,分析立场、观点,把握个人的主观现实、假说和信念。叙事把个人的生活置于更大的环境中,既置于亲身经验的情境,又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经济系统中,提炼、明确有效的辅导行为及其理论依据,通过叙事发现心理辅导过程中遗漏的信息;尚未思考的角度和尚存的没有较好认识的问题。叙事帮助教师更加明确目的,确定价值观,并使教师的感情定向与人们和事物一致起来,有利于自己在活动中定位,并把自己的主体性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

    3.角色扮演

    用角色扮演来研究案例,在复杂情境中找出问题,深入揣摩不同角色在面对该情境时的情绪和反应,有助于打破本位思考模式,培养辅导人员的移情能力和较客观的评析问题的能力,开发教师的敏感性,体验角色的压力,验证自己可行的行为模型。通过角色扮演可以体验情境、发现问题、拓展思路。 (倪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