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2004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3199655
职称评定前后教师心理调适及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5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第10期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育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教师与学生,谁的心理更健康?”“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从每一名教师开始”等话题的讨论,说明教师的心理健康开始受关注。

    教师每年的职称评定,会造成了一些教师的心理不稳定。因为教师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但评职称名额有限,一些评不上的教师在紧张、激动和焦虑的情况下,沮丧感与失落感就会油然而生,产生对职业价值与自身价值的怀疑,因此产生种种过激反应:或行为突然异常,逢人便抱怨,见领导就发脾气或阴阳怪气;或到教育局告状;写“揭发材料”;有的干脆不上课,抱病在家;有的突然缄默,变得忧郁反常……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对压力的感受也不同。笔者认识的一位平时十分敬业的教师,因为同届同事都评上了高级职称,也在自己落选后第三天从学校的教学楼上跳下自杀。此类的事并不鲜见,因而,学校应特别关注这一时期教师的心理调节。

    职称评定前周密安排,防患于未然

    1.文件解释与说明

    学校领导必须将职称评定的相关文件、名额公开,并在教师会上宣布,让每位符合条件的教师心中有数,自己决定是否参与这次的评定。要召开教代会,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公布学校准备的评选程序、有关量化标准、各学科比例等。

    2.引导教师正确定位

    学校领导应预料到没有绝对的公平和公正,无论怎样安排,每一次评定职称后,都会有教师心理不平衡。为减少教师的过激反应,可就职称评定进行专题说明,让每位教师明确:认可一位教师的工作成绩有很多方法,职称仅仅是其中一项,引导教师正确定位,不要为自己设立过高的目标。

    3.举办心理讲座

    学校可请心理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例如“如何保持平和的情绪”,心理专家可以指导教师通过参加体育等活动,调整情绪;帮助教师学会用转移注意、过度注意等心理调适方法;使教师懂得“如何增强自信心”;明确自己的基本权利,学会对自己的基本权利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评价;能够心情平静地去表达自己的实际需求等。

    职称评定过程透明、公开、公平和公正

    学校可在教师述职时,要求每名参评教师对自己是否评上表态。对职称评定过程的每一步都要公开,如量化后各参评教师的积分是多少,推荐组的成员是如何组成,组成推荐组之后应马上进行投票,不能留有说情的时间和空间。严格按要求进行推荐,评定后票数要公开,尽量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

    职称评定后减压,多方提供支持

    职称评定结果宣布后,学校应及时派有威望的教师与没评上职称的教师进行个别谈话,交流倾听,让每个未能评上职称的教师有个宣泄的机会,进行心理疏通。同时,可组织相关的教师外出学习,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学期末在评优等方面给予未评上职称的教师以适当的考虑。

    职称评定引发的思考

    人们印象中好的教师应该是“默默无闻,只求付出,从不索取”,社会要求教师为人师表,为此,教师对自己的形象要求特别严格,有些教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教师职业的神圣感与实际社会地位的反差,不可避免地使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学校的管理体制、教师职称评定的政策,以及应试教育在加重学生的负担的同时也在加重教师的负担。工作的压力,升学率、聘任制、奖惩制度等多重压力使教师普遍心理负担过重。而职称评定是对教师业绩的肯定,是对教师辛勤工作的褒奖,是对教师付出劳动的回报,因此,教师特别看重职称的评定,很多教师说过这样的话:“我这辈子无所求,只想能评上个职称”,他们把评上职称当作是人生的一大追求。

    广州市天河区在最近举办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一90),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有31.5%的教师有轻度的心理障碍;有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有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有69%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嫉妒情绪和焦虑情绪较高(《教育文摘周报》2002.3.13第11期)。因此,教师心理调适的研究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具体有以几个做法:

    1.心理支持与心理援助重在平时和及时

    提供心理服务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使教师通过交流沟通,舒缓心理压力和危机。专业辅导对广大教师毕竟是杯水车薪,及时有效的做法是建立同伴支持小组,凡完成重大的任务或活动,可让教师在有着相同经历的志愿者中进行交流,互相分享快乐与烦恼,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来缓解压力。同时,鼓励在同龄彼此信任的人群中建立非正式的联系,这些教师非正式团体的交往,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一种心理支持和心理援助。

    2.把心理训练纳入教师常规培训

    良好的心理素质,依靠长期的心理训练。主要内容应该有:自我意识,情绪控制,人际交往能力和终身心理健康训练。要让教师接受有关沮丧和挫折的教育,要有接受帮助、寻求帮助的训练。应让教师明白,接受帮助的教师有可能成为更好的教师,寻求帮助并不意味着不行,而是改进职业生涯的开始,寻求帮助是优点而不是缺点……这一系列的训练则需要时间和专业上的保证,所以教师培训部门应把这一类的训练纳入到教师常规培训的内容之中

    3.提倡教师的休闲文化

    在人们的印象中,“休闲”一词似乎与教师职业搭不上钩,教师从来就是春蚕,是蜡烛,是园丁,是老黄牛,是“奉献”的代名词。能不能先把教师当成普通的人?他们固然需要精神鼓励;但奉献也需要一定的物质为基础。教师并非圣贤,在重负之下也会有心理压力,会有烦恼,在工作之余他们同样要为家庭和孩子操心。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要以教师为本,实施弹性管理,给教师留有足够的自主时间和空间,这样有助于教师的成长,有助于实现教师专业化。时代要求教师不仅要注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还要能在业务上和生活方面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好教师的评价标准不单是看他们付出了多少,更要关注教师的工作方法和生活态度。

    教师应该有休闲时间,在这些时间里,教师要休息;要养精蓄锐;要为提高工作效率做准备;要对自己教育教学进行反思;要对自己的情绪做出调整;要增加有效的教学行为;要进行继续学习。1999年,美国的学者提出,有助于有效专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即“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教师时间和资源分配的制约。”“要为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时间和资源。”由此可见,教师的休闲时间是多么重要。其次,提倡高水平寓于情趣的休闲生活,应是调节身心,有益于提高生活品味的活动。教师可以参观各种不同职业的劳作,以增加自身的感情体验;可以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如书法、画画、吹拉弹唱、体育健身活动、养花种草等;也可以通过加强自我教育,参加心理训练,接受专家指导,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

    4,冲走出危机,自己救自己

    面对产生心理危机的教师,心理专家说,我并不能代替有心理问题的教师面对生活,只能是在交谈、沟通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危机,增强其自我意识,在生活中学会自我调节,以适应教师的工作。教师面对心理危机,一要正确地认识与接纳自己,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自己,客观分析自己的优点与不足,适当要求自己,把奋斗目标确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防止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二要学会调控情绪,控制压力;学会对情绪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疏导,通过倾诉和宣泄缓解压力。三要学会分析矛盾,分解压力,把压力分解化小,学会应对矛盾,逐步解决,有取有舍,适时转化。

    总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支持下,教师心理调适应是学校管理工作中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张达红)